2014-12-13 09:42:03|來源:海外網|字號:
《匆匆那年》的導演張一白說,70后有《中國合伙人》,90后有《小時代》,但還沒有一部電影集中展現正值而立之年的80后的青春和愛情。上映一周3.2億的票房証明了青春懷舊系列的號召力。在這個電影市場的黃金時代,票房並不能証明電影的成功,只是表明,有很大人群的觀影體驗。更因為事關大家的青春,網上更是引發了熱烈的討論。
在上映之后,總是有些青春元素讓大家懷戀的:校園生活,籃球,灌籃高手,還珠格格?不錯,這些是我們的青春,是我們80后集體的回憶。可是很快,網友們就發現了這部電影的“關鍵元素”:打胎。不錯,筆者也是失望的,從《致青春》,到《同桌的你》,再到《匆匆那年》,要打破電影平淡的青春回憶錄,無一例外使用了上床,打胎,來掌握電影走勢,讓男女主角的成長,最終匆匆走過青春,隻有那刻骨銘心的愛恨糾葛貼上了青春的標簽。
其實一個主題,電影人確實有多種拍攝手段,多種表達方式,這本身無可厚非,也正是這樣,筆者在看完以后也沒有過多的吐槽僅僅是心中默默的定性為“不推薦”。但是近日上網瀏覽之余,發現了多數影評力挺此片,有“勿匆匆罵殺”的呼吁,更有我們的青春就是這樣的痴心、不羈、叛逆!如此種種,筆者實在是有種如鯁在喉,不吐不快的沖動。
首先,青春片不是不能拍,不是不能有早戀,早熟的元素在裡面,但是導演您能長點心嗎?青春是一個主題,並不是一個電影分類。青春類的電影有很多很多,有問題少年類的,《猜火車》是出色之作﹔有青春犯罪類,台灣電影《艋舺》大獲全勝﹔而溫暖勵志系的,《初戀這件小事》也讓無數人懷念當初的那份純真。近年也有《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作為范例,有初戀,有早熟,可是最終我們一起讀書、一起升學,一起成熟陽光地走向了社會。歸根到底,導演缺乏對青春校園的深入分析,更無法以代入感來深切地體會我們這一代80后的青春校園生活,只是早戀、上床、打胎,不需要思考精力,不需要成本投入,拍了就看,看了就賺,這不僅僅是青春電影的匆匆,更是整個電影市場的浮躁。
其次,作為名副其實的80后,喜歡校園,懷念班級,熱愛籃球的我,對青春電影更是有屬於我們這一類人的期望。我們雖然代表不了所有人,但是我們可以代表一批人,更可以代表我們所見所聞的青春時代。那個時代我們正在應試教育下苦中作樂,我們攜手走過一場場沒有硝煙的考試,我們擁有友誼,擁有愛情,我們為了心動的女孩努力學習,和那些同甘共苦的兄弟姐妹們一起許諾上心儀的大學,在大學裡面信奉“四年改變命運”的努力回報比,這是我們的青春,精彩無比,熱血沸騰。可這些,也許在國內這幾部所謂的青春電影中有所體現,但是那都是在聚焦了“打胎”以后那些模糊的背景。
最后,提一點對導演,電影從業人員的建議。坐在電影院裡,發現與筆者同齡的有,但是只是一部分,學生佔據了相當的比例。也許是筆者杞人憂天了,偶爾一部為之就算了,接二連三的青春電影主打“打胎”戲魂,難道真的不怕他們認為,噢,原來還有打胎,青春就是這般模樣。這裡筆者想提一下自己非常喜愛的電影《英雄本色》創作背景,在八十年代的香港人們動蕩不安,拜金主義盛行,吳宇森導演提出了“重建人們內心的道義世界”的口號,以個人感情融入電影,取得了巨大成功,電影中展現的情義、守信得到了全社會的追捧。客觀來講,原著《匆匆那年》是一部優秀的小說,但是要搬上熒幕成為一部優秀的電影,還需要導演用心來拍。(孫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