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9 09:50:00|來源:海外網|字號:
楊威利認為,還有“責任”的問題。早些年的台灣綜藝節目,雖然布景簡陋,演員化妝和服飾也不考究,剪接和后期制作等也沒有現在精良,但貴在“投入”和“感動”,可以說是業界良心,像《打開中國電視史》、《連環泡》等都是如此。依台灣人口數,電視頻道過多,看似機會多,其實不然。頻道反而集中在少數幾家集團手中,媒體老板隻求獲利,不求社會公益,媒體從業人員在播出壓力下,“求有不求好”的心態日益嚴重,內容難回天。
資金不足是表象 須重新包裝追求“新鮮”
面對台灣綜藝“如煙火散”的隱憂,兩岸不少業界人士將關鍵歸於資源問題。在楊威利看來,包括資金和節目配備,可以看到兩岸綜藝制作呈現明顯的此消彼長。“大陸電視台砸大錢做歌唱節目、戶外真人秀,這是台灣電視台無法比擬的。而現在觀眾的口味越來越挑,不夠高大上,決然不買賬。”
但實際上,龐大投入不僅帶來前所未見的視聽震撼,也為觀眾帶來張力強大的參與感。台灣資深DJ王介安告訴導報記者,真人秀類節目通常一季就播出好幾個月,那種參與感帶來的巨大的娛樂性和話題度,或許才是大陸綜藝成功的秘密所在。反觀台灣綜藝,資金不足是表象,請不來“大咖”又不能推陳出新,才是致命傷。
楊威利特別指出,現在的娛樂節目其實不宜過於躁進創新,會脫離觀眾熟悉的認知太遠,不易引起認同。所以,多數創新是在舊基礎上翻修、重新包裝、重改規則。“綜藝節目和電視劇一樣,要重新包裝精致,做到極致就是新鮮,對資深觀眾是回憶,對年輕觀眾是新意。”他如是說。(陳成沛 燕子)
康熙 蔡康永 楊威利 綜藝節目 大陸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