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鲁东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纸媒滚动
2012年11月27日08:15|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字号:
摘要:“主动”辍学,纯粹靠外部的硬性制度是难以根治的,而应回归教育本源,打造能够吸引、感染学生的教育体系。 |
|
11月16日的一幕至今还留存在公众记忆和舆论潮汐中。法律、政府、校方、社会、家长,牵涉其中的各个主体都无可避免地遭遇了排山倒海式的质诘。痛心疾首的人们急切地寻找制度的力量,渴望将所有失护、失教的流浪儿,条件反射般地“挡”回学校。
但是,这份义愤填膺,这份迫在眉睫,却把大部分视线框定在防止辍学的“推力”上。这种“推力”,目前来看,主要依托于制度的坚硬之手。只是,现有的辍学救济制度真的如此不堪吗?据媒体报道,在毕节事件中,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都曾找到过那5名孩子,都曾苦口婆心地规劝他们重返校园。但结果如何?5个孩子一次又一次地翻墙而去。对此,一些舆论开出的药方是监管得更勤、更密、更紧。
须知,任何制度的介入都不可能像极限函数那般无限接近,孩子心底的辍学暗流也并非制度可以察觉。不妨换个视角,在强化“推力”之余,系上“拉力”一同作用。有报道曾指出这样一个细节,5个孩子用“成绩不好、不想读书”这样简单的回答,拒绝了多次上门的老师的复学动员。也就是说,他们“主动”选择辍学,他们反感学校、排斥教育。如此,就出现了制度与辍学之间的“擒纵”拉锯:你几次把我抓回去,我就几次从这里逃出去。
如果“主动”辍学是显性的,制度尚有救济的可能,但需警惕的是,“主动”辍学可以是隐性的,人虽未离开,但心已“辍学”。据媒体报道,在不少农村地区,即便是班里的前几名,语数外也有不少是不及格的。一位山东的农村中学教师哀叹:“现在不是辍学的问题,而是学习中‘辍学’的问题。”的确,随着中央“两免一补”政策及地方配套政策的铺开,“被动”辍学将得到有效遏制,而隐性的“主动”辍学又该如何防堵?
“主动”辍学,纯粹靠外部的硬性制度是难以根治的,而应回归教育本源,打造能够吸引、感染学生的教育体系。在媒体语境中的辍学,往往和农村、偏远地区联系起来。城乡二元结构的鸿沟让农村教育一直有些“有气无力”,薄弱的师资、匮乏的配套、落后的理念,都成为农村教育这块短板的蠹虫,也成为农村孩子“打道回府”的推手。
然而,财政的倾斜、硬件的改善、师资的强化,都只是治标之策。有调查显示,即便是在东部发达地区、那些“被动”辍学率趋于零的地方,“主动”辍学现象依然存在。教育缺乏吸引力,成为了更为根本且更难解决的问题。
在义务教育的硬性要求下,我们是否可以尝试增加教育内容的弹性,在保障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结合校情、地情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缓解城乡的鸿沟、兼顾多元的诉求。这样的理念并不超前,在美国,为了预防学生中途辍学,学校会设计一些特殊项目供学生选择,以吸引那些对普通教育课程不感兴趣的学生,包括增加职业化内容等。
谁都不想让那些刺骨的寒风、无助的绝望侵入孩子的世界,所以,请让校园美丽起来,让他们不再舍得离开。
(责编:李文慧)
教育,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