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创投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滚动
海外网>>评论>>博采众长

邱震海:外交转型:切忌“软实力硬使用”

2012年12月11日14:54    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邱震海    字号:
摘要:从广义上说,外交转型属于中国现阶段各种转型中的一个分支,其内涵也包含众多含义,诸如:中国外交是否将告别韬光养晦,而走向更有作为?中国外交是否将更具主动性、立体性和务实性?

此文发表于2012年12月8日的新加坡《联合早报》。全文如下:

中国外交转型,这是近年人们听得比较多的一个新词。所谓转型,就是从原有的形态,以一种尽量平稳的方式过渡到另外一种新的形态。从广义上说,外交转型属于中国现阶段各种转型中的一个分支,其内涵也包含众多含义,诸如:中国外交是否将告别韬光养晦,而走向更有作为?中国外交是否将更具主动性、立体性和务实性?

“硬实力的软使用”为何难以做到?

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中,外部世界比较关注的是,报告正式提出中国要建“海洋强国”。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如何实施?军事、经济、外交如何协调?长期目标和中短期策略如何平衡?中国是否将在“海洋强国”的战略之下,对周边采取更为咄咄逼人的战略?

但其实,“十八大”政治报告还有另一些新的提法,诸如首次将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并列提出;提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首次增加“共赢”两个字。另外,政治报告也提到公共外交与人文交流。

问题是,国际社会和周边国家往往没有接收到这些善意的信息,而更多感受到的却是中国外交近年在转型过程中咄咄逼人的态势。显然,无论从中国外交界人士的解读和客观的观察来看,这都是一种片面的认知。但中国有句老话“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中国崛起给国际社会造成巨大心理冲击的背景下,中国外交一个看似无意,甚至因缺乏部门协调而导致的举动,往往就给国际社会,尤其是周边国家以足够的负面印象,并冲淡了乃至冲垮了苦心经营多时的善意外交的成果。

有学者提出,中国外交现阶段亟需要做的是“硬实力的软使用”,亦即以柔软的身段与和颜悦色的方式,让国际社会对中国硬实力的崛起感到放心乃至心悦诚服,远悦近来。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人们看到更多的却是“软实力的硬使用”,亦即由于种种操之过急、协调不够的情况,导致国际社会看到的中国外交往往是一个咄咄逼人的形象。

最近发生的中国新护照风波和一些地方宣布对进入南海争议水域的外国船只登船检查,就是两个明显的例子。

韬光养晦vs有所作为:不是非黑即白

半年前发布的中国新版护照,将南海有争议的地区都以中国主权范围的形式标志出来,引起周边国家强烈反弹,乃至一些与中国存在主权争议的国家甚至宣布拒绝在新版中国护照上盖章。与此同时,又有消息显示,中国将在南海有争议地区,对于过往的外国船只实行登船检查。此举一出,也引起周边国家反弹;印度海军总司令甚至威胁,印度海军将进入南海维护印度的权益。

对于中国这两个举措,自然有两种不同的解读:一是认为中国展现强硬,既符合中国崛起的趋势,也符合中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因此是中国自信增强的表现;二是认为中国崛起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以足够的软实力来赢得周边信任,而非一味展现强硬,或者至少不应在这个时候出台这些必然容易引起冲突的举措。

这两个不同的解读,本身就折射了中国外交转型过程中的艰难抉择,即究竟是继续韬光养晦,还是逐渐有所作为?其实,这两个方向对转型的中国来说,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而是一个逐渐过渡的过程。既然是逐渐过渡的过程,那就必然有一个面对挑战、处理挑战、逐渐消除误解和敌意的过程。归根结底,中国外交转型除了目标之外,在方式和风格上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度”的把握。

分享到:

(责编:吴杨)

相关新闻 >

视频 >

  • 女毒贩让婴儿吸毒女毒贩让婴儿吸毒
  • 女生学校里遭群打女生学校里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