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30年高速发展,民间智慧释放出巨大能量,在网络作家笔下转化成了文学丰富的想象力。它们的核心是神话叙事。 |
现实题材作品进入主流消费人群视野
网络文学的阅读人群自然也是构成网络文学大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众的心理需求,很快通过读写互动模式在创作中得到了呼应。由于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增大,生活在大都市里的青年男女——尤其是漂一族和打工族——单身或晚婚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但他们并非“异类”,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仍然渴望改变现状,但苦于能力有限,而不得不接受现实。然而他们并没有放弃追求与幻想,他们寄希望于情景“突变”,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重新塑造。某种意义上,网络“架空小说”、“玄幻小说”、“职场小说”和“言情小说”正好吻合了这个庞大人群的心理症候。因此不难看出,网络中流行的各种类型小说,不管你是否接受,其实都是时代变革所附带产生的“痕迹”,而这恰恰又是文学作品之所以产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元素,尽管它不能作为评判一部作品优劣的依据。当然,主流社会的关注和专业部门的介入,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网络文学的走向。在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宣布对网络文学敞开大门的同时,中国作家协会已经连续三年对网络文学实施重点作品扶持,鲁迅文学院网络作家班已举办了六期。类似上述情况的出现,至少能够说明,网络文学对现实领域的不断开掘,在大方向上与主流文化诉求相一致,这既是其自身发展的需求,也符合受众对它的热切期盼。事实上,个人、民众和国家三流合一,才是网络文学长远发展的动力保证,当下急需解决的已经不是网络文学的身份指证和价值认同问题,而是如何在愉悦读者的同时追求艺术创造的广度和深度,进而产生精品力作。
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自《蜗居》《杜拉拉升职记》《和空姐一起的日子》等作品畅销和改编以来,终于实现了破“网”而出的梦想,进入主流消费人群的视野,其后,《失恋33天》《搜索》《裸婚时代》《金太郎的幸福生活》《前妻来了》《小儿难养》等一批作品乘势而上,更细致、深入的诠释了当下生活与人的精神世界的关系。今年,重要文学网站推出的一批现实题材作品内容和形式更趋广泛、多元,如新浪读书的《对手》;搜狐原创的《我本多情》;17K文学网的《挽婚》;榕树下文学网的《生死浮沉:急诊科的那些事》《别对爱说谎》,红袖添香文学网的《盛夏晚晴天》《新式8090婚约》;腾讯读书的《晋升》;大佳网的《命门》《王南瓜的打工生活》等作品,在反映时代特色风貌,表现复杂社会生态方面均有新的建树。神话的中国与现实的中国,一个来自于想象,一个来自于生活,缺少了其中任何一面,都是不完整的、不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