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心态蓝皮书》看问题还挺准,当下社会里确实弥漫着“社会反向情绪”。这种情绪是如何形成的? |
昨天,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社会心态蓝皮书》,从总体上分析了当前社会心态的特点、发展态势和存在的问题。其中调查显示,社会的总体信任指标在2012年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及格线。中国社会出现反向情绪:本该谴责却赞美。城镇居民满意低于农村。(1月8日《京华时报》)
《社会心态蓝皮书》看问题还挺准,当下社会里确实弥漫着“社会反向情绪”。这种情绪是如何形成的?
“社会反向情绪”的形成,根源在现实生活中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各行各业存在着林林总总、令人憎恨的“潜规则”及其表现,如,医生收红包,官员搞腐败,耍特权……久而久之,这些让人们对自己内心的理想信念发生困惑动摇,击垮了人们内心坚守的良知底线,改变了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对周围均充满怀疑。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环境“逼”的,是善良的人们受到一次次伤害而自保的无奈。
“社会反向情绪”不容忽视,它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有负面影响。试想,黑白颠倒,“真善美”反成了“假恶丑”,如此一来,“社会反向情绪”将会像瘟疫一样传染给社会各个层面的每个人,潜移默化,会形成破坏性的“负能量”,激化矛盾,引发社会动荡,危及社会和谐稳定。
化解“社会反向情绪”,当然要以正压邪。然而,这不是空洞的说教、假、大、空的“废话”与“套话”,而需要有力的现实行动,如今,最需要的是提高党政机关的公信力,塑造好公仆形象,坚决地割除腐败、特权的“毒瘤”。就像18大后,新的中央领导人自觉践行八项规定,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这对于改变人们对官场、官员的印象,消除认识误区是大有裨益的。“社会反向情绪”的形成是长期形成的,想一下子化解或消除不现实,急不得,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也需要一个相当的过程。我们要有耐心,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这也算是为化解“社会反向情绪”埋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