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陕西江西内蒙古山东吉林移民书画商城环保县域创投招商华商创新滚动
2013年09月10日09:27|来源:《红旗文稿》|字号:
摘要: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它的发展历程不可能是笔直、平坦的大道,在披荆斩棘的探索中,出现曲折和错误,甚至出现低潮,是丝毫不奇怪的。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必然运用科学的历史胸怀,牢牢把握历史发展的大趋势,透过曲折、失误和低潮,坚信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证的“两个必然”的结论,把握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主流和主线,拒斥一切否定和抛弃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和一切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
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基本精神之一,就是以科学的历史胸怀客观地、科学地评价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领袖人物。在党的十八大开幕式上,全体代表起立向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默哀,表示深刻的缅怀。十八大报告评价:“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同时评价:“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说,苏联乃至东欧国家的崩溃无一不是从否定甚至丑化自己的伟大领袖开始的。我们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和正确维护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不仅是继承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从沉痛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教训得出的结论。这体现了我们党政治上的清醒和成熟。
对待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领袖的态度和评价是一个关系重大的政治问题。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创始者不仅仅是一个卓越的领导人,更是一种制度的象征,一段历史的标志,一代人的精神归宿,客观上也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化身。一切想继续推进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人,都会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领袖。反之,一切国内外企图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人,必然把没落阶级的疯狂和复辟旧制度的希望化为对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仇恨,否定、攻击和丑化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领袖。所以,在当代,对待社会主义国家创始者的态度,就集中反映了对待社会主义事业的真实态度。这是一块试金石。实际上,这是我们始终面对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如果处理不好,甚至上了敌对势力的当,就会导致亡党亡国的悲惨命运。
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一切敌对势力常常抓住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某些错误或者所谓的“错误”,撕开缺口,掀起否定领袖的风浪,目的在于颠覆社会主义制度。这就更加需要人们以科学的历史胸怀,识别真伪,避免上当。在苏联的所谓“改革”中,反共的敌对势力从否定斯大林入手,接着就把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共产党的领导,统统当成所谓“斯大林模式”加以否定和批判。有的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都当成所谓“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加以否定,甚至颠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概念。在斯大林遭到长期的否定和丑化之后,依次发生的事件是:列宁遭到粗暴的否定和批判,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遭到取缔,社会主义国家宣布灭亡。这完全实现了西方敌对势力几十年分化、西化和颠覆的夙愿;也是混在党内的那些背叛者公开无耻出卖无产阶级事业的大暴露。当人们看到戈尔巴乔夫反对斯大林的全部真相时,社会主义事业大势已去!悔之晚矣!这个沉痛的教训令全世界无产阶级无不扼腕叹息!借口攻击斯大林而攻击社会主义制度,这是20世纪西方玩弄的大阴谋,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再也不能忽视或忘却的教训。
四、关键是培育党员干部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修养,这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在全党培育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增强党员干部的基本理论修养和科学的历史胸怀,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思想条件。只有这样,党才能有凝聚力,党和人民才能有共同的话语体系和共同的逻辑,形成同心同德的局面,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
掌握科学的历史胸怀,本质上就是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运用科学历史的胸怀审视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从事物纵向发展的脉络来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更能够清晰地看清事物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种观察问题的方法正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的体现。这样观察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现实,更加能够看清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 | ![]() |
(责编:牛宁)
社会主义事业 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必然胜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进程 历史必然性 历史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