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陕西江西内蒙古山东吉林移民书画商城环保县域创投招商华商创新滚动
2013年09月11日08:14|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字号:
摘要:教师,既是政策执行的客体,其实也可以是积极流动的主体。要让教师主动“低就”,必须先解决教师后顾之忧。 |
从名校流动到差校,在不少教师看来就是“人往低处走”。路更远了、环境更差了,甚至还可能遭人“白眼”。带着这样的委屈情绪,教师不愿流动、制度难以推行,实属正常。
然而,作为实现教育均衡的重要手段,教师流动的趋势不可逆。想要减轻改革阻力,让教师们心甘情愿地动起来,教育管理部门除了运用行政手段,还不妨利用经济手段。
首先,统一城乡教师待遇,这是稳住流动教师的“定心丸”;其次,可对流动去“低处”的教师给予必要的补贴。例如,日本专门设立了偏僻地区津贴、寒冷地区津贴、单身赴任津贴等,对流动教师进行补偿,这一经验值得学习。除了经济手段,政策引导也不可或缺。对教师、特别是那些年轻教师来说,在晋升、评优、培训等方面的政策倾斜,能够提高他们主动流动的积极性,流动制度也因此有了内生的、可持续的驱动力。
教师,既是政策执行的客体,其实也可以是积极流动的主体。要让教师主动“低就”,必须先解决教师后顾之忧,甚至让流动变成一块“香饽饽”。当其劳动力价值不仅不缩水,反而升值,教师们才不会“拖拖拉拉去、马马虎虎教、迫不及待回”。
(责编:张婷)
教师,教师待遇,教育均衡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