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陕西江西内蒙古南粤山东吉林移民书画商城环保县域创投招商华商创新滚动

海外网>>评论

燕继荣:破解全能主义的政府改革【2】

2013年09月24日15:31|来源:学习时报|字号:

摘要: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期望它在短时间内在上述方面全面突破,那也很不现实;如果一届政府能够在一两个方面确实有所进展,那已经相当不易。

中国政府改革的定向

依据政府及其改革的一般理论可以断定,总体上说,一个良好的政府应该是既“有限”又“有效”;从现代政府的实践来看,“有限性”转化为法治政府的要求和法制建设,而“有效性”可以转化为政府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对于一个后发展国家来说,“发展型政府”模式是不难理解的,也是必需的。但是,“发展型政府”如果演化为“全能型政府”(政府包办),那就走得过头了。

过去,人们曾经较多地使用“全能主义”这一概念来概括中国政府治理的特点。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力引入市场机制,力求实现管理社会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党政体系的决策方式和治理模式,但一些现实的观察者坚持认为,政府主导的全能主义依然是目前中国公共管理模式较为恰当的概括。

包办主义式的“全能”模式终究要面临困境。全能主义治理模式下,政府通常扮演类似“家长”的角色,而社会的“逆反性”和“依赖性”便成为这种模式一体两面的常见现象。从长远来看,政府还是要将市场的归还市场,将社会的归还给社会。因此,要构建一个“有限”且“有效”的政府,淡化全能型政府的色彩是非常必要的。结合中国的实情,可以将这种努力分解为具体的政府改革步骤或方案:优化政府结构和功能,彻底实现“管办分离”;削减行政审批,尽可能减少政府微观干预;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建设法治政府,保证依法施政;鼓励社会自治,促进社会协同治理等。

新一轮政府改革的特点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改革的推进,中国政府就在不断尝试进行自身改革。单就机构改革而言,在迄今为止的7次改革中,国务院组成部门从三十多年前的100个减少到了目前的25个。总结历次改革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改革主题都不一样。比如,80年代主要围绕集权与分权的话题展开,分权被视为改革的方向;到了90年代,政府改革的话题转向“大政府”与“小政府”的讨论,“小政府”被普遍看好;2000年以后,政府改革主题又有改变,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被确认为政府改革的主要目标。

十八大以后,新一届政府推出了新的政府改革。到目前为止,我们大致看到了这项改革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推进大部制式的机构改革,主要包括七部委改革等;第二,以中央政治局出台的“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为内容的转变工作作风的改革;第三,以公开政府“三公”经费、转移支付为主要内容的透明政府改革(其中包括逐渐公布各级政府财政收支、政府间转移支付,完善地方政府向地方人大汇报制度,加快官员财产公布,率先从公共部门以及国有企业开始完善公务员薪酬制度等);第四,自2013年年初推开的削减行政审批项目的改革。

相较于以往的几次改革,本轮政府改革的核心和特点在于:简政放权,活化社会,转变职能。在本轮政府改革中,除机构拆分和兼并之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也是重要内容,而且是远比机构改革意义更加重大的改革。

众所周知,行政审批作为政府管理的重要手段,属于事前监管和直接管理的范畴。政府管理中大量采用事前监管和直接管理的方式,不利于市场机制的发挥,影响社会自由和自主发展。2002年以来,中国政府多次进行了以削减政府审批项目为主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尤其是2004年7月1日正式实施《行政许可法》以来,中国政府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项目。据统计,上一届政府分六批共取消和调整了2497项行政审批项目,占原有总数的69.3%。本届政府决心要将目前保留的1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再削减1/3以上,并于5月13日宣布进一步取消和下放133项行政审批项目。从目前公布的项目清单来看,范围涉及经济领域投资、生产经营活动项目,以及企业投资扩建民用机场、城市轨道、能源工程等重头项目的审批权力,其中属于“发改委”的审批项目占主要比例。

(责编:牛宁)

分享到:

政府间转移支付 政府权力 全能政府

时政国际评论台湾华人文史财经

最新热点>

地下捐精调查:每次捐精都要分“蛇头”千元

于正再晒小龙女新剧照 网友:难道是白素贞

热图>

视频>

论坛热帖>

热点推荐>

张家口50万亩防护林老化 风沙或威胁京津

上官婉儿墓考古再透细节 三大谜团逼近历史真相

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吉林|陕西|山东|江西|内蒙古|南粤|商城|创新|招商|县域|环保|创投|移民|书画|华商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