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吉林陕西山东江西内蒙古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2013年11月06日13:39|来源:人民网-环球人物|字号:
抽屉里的“遗书”
艇员的讲述,还不能让我感同身受,直到下艇参观,我才明白其中的艰辛。
核潜艇的进舱口很小,只能容下一个人进入。舱内狭小的空间,布满各种线路管道和仪表设备。某舱室不到两米的高度横着3层铺位,每个铺位1米多长,并排铺位的间隙也就一个转身的距离。官兵们只能钻进去睡觉,小腿和脚多半露在床外,有些床位就安排在鱼雷架上。
舱内的温度可以说包含了四季。因为工作环境不一样,舱室之间的温差有四五十摄氏度:有的舱室工作时热得只能穿大裤衩,有的冷得要穿棉大衣,有些舱室噪音大得听不见彼此说话。
据介绍,因为环境密闭,不能有烟,官兵执行任务时,吃的大多是罐头食品。常常执行数十天任务回来,有些官兵见着罐头就反胃。而因为水下密闭的环境,一般人都会生物钟紊乱。“莫说完成任务,能在艇里待住就是奉献。”这是我们下艇的直接感受。高温、高湿、高噪音、高污染、高放射性,时刻考验着官兵。
讲起官兵们的故事,某艇员队政委朱涛悄悄地流泪了。采访之余,他给我展示了一张照片,他取名为“太平洋之夜”。那是某次在太平洋执行任务,他深夜巡查时,用镜头记录下官兵们的睡姿。他们有的侧着身,有的相拥着,还有人坐着就睡着了。
推荐阅读
![]() | ![]() |
(责编:宋胜男)
核潜艇艇员 深度计 1970年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京ICP证130063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