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吉林陕西山东江西内蒙古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海外网海外网>>评论>> 正文

国内学者称中国经济制度为“权贵资本主义”【2】

2013年11月12日15:12|来源:《红旗文稿》|字号:

摘要:中国道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又令世界上的任何强国都无法忽视,并从感官、心理、利益、理念、制度各个层面深刻冲击着西方对于中国的固有认知。因此,西方和国际舆论不可能放过中国道路这一可以评说的对象,中国道路也因此成了西方种种话语陷阱“诱捕”的对象。

第二类,针对中国的经济成就、经济制度与经济伦理。新中国成立至今,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成就举世瞩目。这60多年的历史既是一个延续的进程,又是一个因20世纪70年代末开启改革开放而发生了转折的进程。历史的延续与转折本来是一种辩证关系。但是,在国内理论界却产生了所谓的“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之争。有些人在肯定新中国60多年来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否定改革开放的革命性意义,把当今中国社会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都归因为改革开放,甚至认为“后三十年”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而另一些人在肯定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就的同时,否定“前三十年”的道路探索和奠定的经济基础,甚至把“前三十年”描述成“瞎折腾”,似乎发展道路上的挫折不是历史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两种观点都片面地切割了历史,且都构成了理解中国经济制度以及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话语陷阱。党中央正是认识到这两种观点的危害与片面性,才提出了“前三十年”与“后三十年”互不否定的实事求是立场。

毋庸讳言,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财富分配不公平,农地征用补偿不到位、市场经济不完善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采用市场经济的同时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制度的最大特点。然而,西方舆论却将当今中国的经济制度归属于资本主义性质,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黄亚生在2008年出版的一本书就叫作《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澳大利亚人报》亚太版主编罗恩·卡里克将中国经济模式称为“威权资本主义”,英国《观察家报》专栏作家威尔·赫顿、马丁·雅克则称中国经济模式为“国家资本主义”。在中国国内,也有学者将中国的经济制度称为“权贵资本主义”。这种对中国经济制度或模式的“资本主义”定性,不仅歪曲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而且割断了中国人民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的期望,诱导民众将当前中国社会的矛盾归因为经济与社会性质的变化,而非改革的不完善。此外,还有一些描述中国经济改革措施的话语,也在构建着经济领域的话语陷阱。如当前中国政府正致力于财富分配调节和收入制度改革,就有舆论抛出了“劫富济贫”的政策解读,一方面使正当的改革措施被曲解为贫穷者与富裕者两个阶层的利益对抗与博弈,另一方面削弱了改革的经济伦理基础与正当性。这样的话语无疑会阻滞趋向社会公正的经济改革。

第三类,用所谓的“普世价值”衡量中国道路。作为现代国际体系中的各民族国家,无疑会有许多共同的或相似的价值观念与伦理道德,即使文明差异很大的国家,只要都是联合国成员国,都认同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那么也就意味着彼此之间共同价值的存在。像民主、自由、法治、人权等不仅是西方的价值,也是现代中国人的价值,而且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显示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这些价值能否称为“普世价值”呢?这里需要对“普世价值”概念的含义加以辨析。就“普世价值”这一概念本身来说,它不仅应该是适用于所有人的,不分地域、民族、肤色、性别、宗教、党派等要素,在人类的地域空间上具有全面的覆盖性,而且它必须具有时间上的永恒性,是自古至今人类都信奉的价值。显然,民主、自由、法治、人权等等这些现今流行的概念,是近现代历史的产物,即使起源于古希腊的“民主”概念,也是经过了近代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才成为西方的普遍性价值观的,这就是它的历史条件性。换言之,这些价值是历史发展到近代之后的产物,而非脱离历史条件的抽象性存在。就空间性而言,不同国家的人民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与实践也是千差万别的,只强调这些价值的普遍性而忽略其地域和民族的特殊性,“普世价值”的说法本身就成了片面的说辞。

需要追问的是,现今西方舆论及其在中国国内的呼应之声用“普世价值”来衡量中国道路所包含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究竟是学术上的评论还是具有政治上的意图?显然,他们用来衡量与批判中国道路所包含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的“普世价值”,是已经去掉历史条件性和地域与民主特殊性,而只为当今西方所信奉的价值,已做了概念上的偷梁换柱。由此不难看出,这些舆论实质上是在用当今西方的价值来衡量、进而贬斥中国道路所包含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这些舆论用“普世价值”的名头,来包装当今西方的民主、自由、法治、人权等价值,将不符合这些价值标准的中国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加以抹黑,并借用其所处的话语权优势力图置话语权弱势的国家于百口难辨的境地。这种“普世价值”攻势给中国造成两难选择:要么被冠以“反普世价值”的污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包含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的合法性流失,使中国道路难以为继;要么归顺于西方的“普世价值”,接受西方价值观对中国道路的改造。由此可见,以“普世价值”来衡量中国道路是一种话语陷阱,政治意图深藏于其中。

第四类,针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行为。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外交战略几经转折,但有一条主线非常分明,那就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尽管有过挫折与失误,但总体上的成功无可辩驳:它不仅使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中站稳脚跟,而且为其后的快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它不仅彻底改变了晚清与民国年代“东亚病夫”的国际形象,而且强有力地推动了被近代国际体系边缘化的中国重新回到当今世界舞台的中央;它不仅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和平环境,也为世界的和平事业贡献良多。

同时,新中国的外交历程也一直伴随着国际舆论的种种“恶评”,尤其是冷战之后,各种贬抑中国外交政策与国际行为的西方舆论此起彼伏。不管是“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民主和平论”和“大国政治悲剧论”等由学术研究包装的意识形态话语,还是“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论”、“在非洲殖民论”、“在气候暖化问题上不负责论”、“在南海妨害自由航行论”等更直白的谴责性话语,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行为都构成了话语陷阱。比如“历史终结论”和 “中国崩溃论”对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严重误判,对中国人民追求现代化事业成功的意愿及发展前景予以釜底抽薪;“民主和平论”将中国视为具有“当然合理性”的西方意识形态与制度的异端,从根本上消解了中国外交政策与国际行为的合法性;“大国政治悲剧论”与“国强必霸论”、“中国威胁论”都意图把中国塑造成西方的、美国的以及整个国际社会的敌人,并呼吁在中国强大之前加以扼杀;“在非洲殖民论”用西方的殖民思维来歪曲中国的对非政策,意在唤起非洲的反华意识;“在南海妨害自由航行论”,实质上是为美国在东亚的霸权利益保驾护航;“在气候暖化问题上不负责论”的实质与之相似,但又假借了“气候科学”的外衣,站在国际伦理的制高点贬斥中国气候与减排政策的道德基础。

(责编:牛宁)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中国道路 中国的外交政策 中国崩溃论

热图>

最新热点>

惊!上海动物园饲养员被华南虎咬死(组图)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史海钩沉>

精选图片>

视频>

论坛热帖>

猜你喜欢>

地铁女乘客被摸胸10分钟 丝毫没有察觉(组图)

丈母娘不愿保持不正当关系 充电器线勒死女婿

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吉林|陕西|山东|江西|内蒙古|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京ICP证130063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