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纸媒
2013年12月09日16:24|来源:《红旗文稿》|字号:
确立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自觉
玛雅:最近有一部纪录片《较量无声》,分析了苏联解体的教训和美国颠覆中国的手段,指出中国需要保护自己稀缺的独立思考资源,坚定党员干部的信念、立场和价值观,以应对西方的挑战。
潘维: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蒙昧主义流行于世界,也在我国流行。照流行的说法,从秦始皇到今天,中国两千多年都实行专制;近60年的制度则是“集权主义专制”,即最恶劣的一种专制。这种分类一笔勾销了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一笔勾销了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一笔勾销了20世纪上半期西方发动的两次世界大战,一笔勾销了20世纪后半期的民族解放运动,也一笔勾销了中华民族过去的辉煌和今天的复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中国居然有一些人把这种“两分法”奉为圭臬。中国体制缺少“合法性”的说法就是这样变成了让“根本改革政体”成了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
玛雅:如何应对这种新蒙昧主义,坚持中国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
潘维:解构这种新的政治蒙昧主义没有别的办法,科学是去昧的唯一武器,启蒙只能靠政治科学知识。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能够逃脱兴衰法则,有兴就有衰。苏联的失败,不在于“背叛”了苏联模式,而在无力“顺时应变”。中国的复兴,不是刻舟求剑照搬任何模式和思想的结果,而在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实事求是。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才有了今天“苟日新,日日新”的好局面。西学为用,如饥似渴地汲取全世界的经验,消化成适合自己国情的思想、制度、政策,是实事求是;脚踏中华大地,更是实事求是。一百多年来,无数中国的思想者幻想拔着自己的头发飞离脚下的土地,飞到法兰西、英吉利、德意志、美利坚、苏维埃……这些好听吉利的译名,寄托着中华学子们的美好想象和神往。然而,抛弃自己的历史就是抛弃自己的未来。
实际上,“为往圣继绝学”也是创新,是更重要的创新,是事实,来自实事求是。有了实事求是,才有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建设的成就,才能从刻板的主义中解放,不仅从苏联模式的迷信中解放,而且从美欧模式的迷信中解放。认真汲取各国经验教训,脚踏中国大地,顺时应变,让中国获得了巨大的改革空间,闯出了一条独特而且成功的中国发展道路。
然而,如果不能把经验的知识凝练成有关发展道路的科学理论,就不能打破西方霸权意识形态的桎梏,就无法在生存方式的竞争中获得立足之处。哪怕取得再大的物质文明成就,拿西方的“普世”尺度来衡量,中国模式还是会被贴上“缺少合法性”的标签。这类政治标签在国内知识界传播,进而渗入决策层,就会获得自我实现的生命,引导中国走向“自杀”。
玛雅:所以,中国的未来不但取决于制度竞争的成败,也取决于思想竞争的成败。
潘维:在核武器时代,如果没有思想竞争的自信,没有思想竞争的勇气,就没有生存方式的前途。为了中华生存方式的延续,应当开放思想领域的竞争,用科学破除迷信,解构“民主”与“专制”两分的政治蒙昧主义。中国在以往60多年的发展中,不唯书,不唯上,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形成了中国模式,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在21世纪快速崛起,必然在思想上和制度上带给人类新的启发。过去的中国模式曾经给了欧洲启蒙运动重要的启发,今天的中国经验也应成为世界新启蒙运动的发动机。
思想战线上的竞争有两大任务,第一,要解构所谓“普世价值”,把一个药方应付百病的荒唐道破;第二,要实事求是地总结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给出关于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的阐述和理论解释。一个是破,破一个国际性的霸权话语系统;一个是立,在我国确立对自己生存方式的自觉,也就是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自觉。
当然,我们不是为对立而对立,是为摆脱思想桎梏,为中华的生存而对立。思想上的破与立是生存竞争的主战场,强大的武器批判能力攸关中华文明的兴衰续绝。这正是总结中国模式、建立中国模式理论的意义所在。
![]() | ![]() |
(责编:牛宁)
党政体制 模式理论 去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