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纸媒
2013年12月12日10:49|来源:长江日报|字号:
历史教育导致
革命思维盛行
求知:您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改革是现代化转型的一种可能模式,在当时引起学界的震动,被视为是“异类”。人们为什么惊讶?
钱乘旦:很长时间以来,中国人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认为“革命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这个说法在建国后非常流行。
这与我们的历史教育有关。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只介绍革命、不介绍改革,向民众传递的信息就是: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唯一方式。事实上,在世界近代转型中,除了革命的方式,还有改革的方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国。
求知:这一思维定式是如何形成的?
钱乘旦:这就要说到中国近代史上两次著名的改革,一是洋务运动,二是戊戌变法,两次改革都失败了,许多人认为,要改变中国的命运,改革不是一条可行的路。
求知:那么出路在哪里?对人们的思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钱乘旦: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很多中国人热衷于介绍英国的情况,背后的动机就是学习模仿英国的改革,向君主立宪方向发展。但甲午战争的失败让人们对改革的期待破灭,于是人们将目光转向另一种模式,开始介绍法国经验,即革命道路。恰巧在这时又出现了俄国革命,法国革命和俄国革命的成功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为,中国要改变国家的命运,一定要走革命的路。事实上,中国确实也是通过革命的方式才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革命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这一思维定式,是和中国近代的国家历程紧密联系的,正是历史过程造成了中国人的思维定式。
求知:国内的历史教科书,讲到英国,就是17世纪的政治革命和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很多人印象中,革命是英国历史的主线。
钱乘旦:其实不是。英国人对17世纪政治革命抱有相当复杂的心态,而主流的思想倾向是更多否定,他们认为革命的出发点尽管是好的,结果却不让人满意,因为出现了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那以后,英国就不再发生暴力革命了,而是另找出路。“光荣革命”就是一次成功的改革尝试,此后英国一直沿用和平、渐进、改革的模式,转变成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化国家。
![]() | ![]() |
(责编:宋胜男)
改革 钱乘旦 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