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纸媒
2013年12月23日09:03|来源:金融时报|字号:
摘要: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多重转型,这一历史性过程究竟是如何发生的?真实中国人的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个体、家庭、社区三个层次各自遭遇何等的变化与冲击?如何解释这些现象? |
中国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尽管我们出于写作和读者阅读的方便按专题对内容做了人为地分割,然而在写作中,我们经常很难区分某一现象属于这个专题还是那个专题,我们在研究某一专题时也经常会做出跨专题的探讨与分析。这是因为,现实社会本身是不可分割的,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动态系统,这个系统中的各要素(即各种社会现象)紧密相联且互相影响。这种在微观上难以梳理清楚的互相影响就是我们所谓的复杂性。
我们发现,少儿的家庭环境会影响他的成长,如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会影响少儿的教育与健康。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的少儿,能够得到更好的学习条件与升学机会,并培养出更高的认知能力;他们在健康方面也能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能够享有更好的医疗条件,也更容易培养出健康的心理。而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则相反。这种少年时期的优势或劣势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积累,甚至放大。个体的教育程度、认知能力以及身心健康状况会影响到个体成年后的职业与收入。受教育程度越高、认知能力越强、身体越健康的个体,往往会有更好的职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这种由职业与经济收入带来的个人社会经济的改变进而影响到个体的婚姻。
我们的研究发现,同质婚姻和女性向上婚姻是当前中国婚姻匹配的主要形式,这既意味着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个体更容易找到同样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配偶,也意味着社会经济高的男性在婚姻市场上拥有更多的选择自由。社会经济地位的改变同时也会影响个人的健康,拥有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的个体,往往有更强的健康意识和承担更好的医疗服务的经济条件。同样,个人的职业、收入、婚姻和健康还会影响到个体的主观态度、子女的成长与发展、家庭成员间的代际支持。而对社会经济地位的追求也会引起个体外部行为的改变,如本书所阐述的人口迁移与流动的选择性,即人口迁移与流动是个体或家庭的理性行为,旨在改善其自身或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现象的方方面面实际上是互相影响的,不同的社会现象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尽管社会研究的目的之一,以及本书的出发点之一,是揭示社会现象间的因果关系,但是,我们实际上很难将各种影响因素区分开,因而经常很难对一些社会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比如说,到底是“因贫致病”还是“因病致贫”?到底是因为经济的不平等加剧了失业,还是因为失业加剧了经济的不平等?再比如说,教育程度高的人的认知能力要高于教育程度低的人,是因为个体天生的认知能力高导致了教育程度高,还是因为教育本身或从事脑力劳动使得其认知能力得到提高?尽管本书通过大量科学严谨的实证研究方法与统计分析手段试图尽可能多地解释社会现象,但仍有很多社会现象是我们难以解释的,还需要更多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们将来做更深入的探讨与分析。从这一意义来讲,我们本书所报告的一些发现也算是抛砖引玉。
社会现象的异质性
异质性指在同一个总体中,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特征。异质性包括群体间的异质性和群体内的异质性。以教育水平对收入的影响为例,具有不同教育水平的群体,他们的收入会不同:教育水平高的群体收入更高,教育水平低的群体收入更低。这是群体间异质性的体现。然而,即使在同样的教育水平的群体中,不同个体的收入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既可能是由一些可以观察到的特征导致的,如性别、年龄、移民情况、认知能力等;也可能是由一些难以观察到的因素导致的,如社会关系、工作准则、运气等。这些是群体内异质性的体现。再举一例,我们的研究发现,农村户口的儿童的精神状态要差于城市户口的儿童;而在城市或农村内部,来自低家庭收入家庭的儿童的精神状态要差于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儿童。当然,即使是在具有同样收入水平和同样户口性质的家庭,不同的儿童的精神状态也一定存在差异。
![]() | ![]() |
(责编:牛宁)
当代中国 平均数 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