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纸媒
2014年01月10日10:10|来源:东方早报|字号:
在剧中,我们见识到顺手拿起手枪射杀十四岁犹太女孩的党卫军军官,还有那个党卫军中队长多恩。党卫军属于纳粹党,成立于1925年,初为希特勒的私人卫队,身着黑色制服,特别宣誓效忠希氏本人。希特勒任命希姆莱为党卫军的队长,在这个外表谦恭、内心阴毒、行动怪异的家伙领导下,党卫军迅速膨胀,1933年已经扩展到五万人;1934年在清除以罗姆为首的冲锋队的行动中,党卫军发挥了关键作用。希姆莱要将党卫军打造成一个由种族纯洁、忠心耿耿、身强力壮的“精英”所组成的党上之党、党上之军。加入党卫军审查异常严格,除政审外,种族出身要追溯至1750年,非纯种的雅利安人,休想迈进党卫军的大门。党卫军是纳粹迫害屠杀犹太人和其他“劣等民族”最重要、最忠实、最有效率、最为残暴的工具。1939年战争一爆发,党卫军也上了前线,这些人被称为火线党卫军。其人数1940年达十万,1944年则有四十万人之多。在前线他们一方面镇压被占领国人民的反抗,“最终解决”犹太人,另一方面还监视国防军。国防军打仗杀人,一般认为他们遵守国际公约。其实不然。影片暴露出,他们也枪杀俘虏,甚至大规模屠杀犹太人。国防军和党卫军既有矛盾也有合作,而合作是主要方面。几年前德国曾举办“国防军罪行展览”,被认为是一片“净土”的国防军也是罪行累累,有明确无误的图片为证。后来发生了不少的闹场砸场事件,展览会随之关门大吉。
这部电视剧所出现的场面和细节都有深刻的背景,都是有根有据,说它是纪实电视剧也不为过。但是依愚之浅见,还是有疏漏。“希特勒”、“纳粹”、“第三帝国”等词语初期并非闻之令人丧胆、令人厌恶,相反,纳粹的独裁还受到大部分德国人的欢迎。没有这一段的纪实,五个青年(除维克多外)聚会时所充溢着的那种欢乐的情绪、昂扬的斗志、对半年后重新聚会的坚定信念就会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了底气。“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罄竹难书”都无法描述德国纳粹的反人类罪行于万一,然而纳粹是败于盟军,堡垒并非从内部攻破。德国国内虽有零碎的反抗,比如慕尼黑大学绍尔兄妹的“白玫瑰”组织、共产党人的“红色乐队”的地下组织、以施陶芬贝格为代表的贵族军官的刺杀行动,都没成气候。在第三帝国的初期,德国民众的生活颇过得去,民族社会主义(纳粹)的吸引力与其滔天罪行之间有着共生的关系,纳粹的专政被称为“受欢迎的专政”。
纳粹的理论基础是种族主义,他们不搞阶级斗争,却讲民族或者说种族斗争。日耳曼民族或者说德意志民族是优等民族,而其他民族,特别是犹太民族是劣等民族。希特勒曾对国内德意志民族的族民保证说,大家都是一个民族共同体,族民平等,机会均等。希特勒号召“要建立一个福利国家,它应为所有国家的样板。在这个国家里,所有的社会藩篱都要一一拆除”。希特勒上台后颁布的第一批法律就是确保债务人的权利而限制债权人的权利,目的是“遏制人民的贫困化”;后来更是废除了成千上万的债务。希氏有言:“如果它最贫困的人民是它最忠实的人民,那德国就是最为强大的国家。”纳粹头目反对官僚作风,声称要贴近人民大众,要求公务员“既要不辞劳苦,又要不怕牺牲自我利益,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福利与公正”。希特勒上台时有六百万人失业,为此他进行巨额贷款,开展各种事业,扩军备战,战前可说达到了充分就业。纳粹深刻理解大抓民生的意义,首创性地提出休假,休息日增加了一倍,并发展大众旅游。希特勒甚至提出“全民汽车化”,于是“大众汽车”应运而生。面对世界市场和气候的不确定性,纳粹采取了许多保护农民的措施。纳粹还制定了养老金计划,“让年老和贫穷不再是同义语”。纳粹追求德国人民内部的平等,提倡平民主义,反对精英主义,没有发扬普鲁士贵族臣民那种等级制度。较之魏玛共和国时代,对垂直型的决策模式有所限制,并朝着横向型现代决策模式迈步。对外退出国联,进军莱茵兰,1938年吞并奥地利,都受到欢迎。当希特勒在维也纳英雄广场上高声宣称:“我们先人九十年前为之奋斗和流血的事业,而今终于完成了!”整个民族都为之欢呼雀跃。在战胜了法国之后,希特勒的威望可说达到了顶峰,纳粹政权也为大多数德国人所认可,所有历史学家对此没有任何异议。从剧 中看得出,威廉的父亲为这个国家感到骄傲,他无条件地支持这场战争,并要两个儿子“做些令这个家庭感到光荣的事情”。维克多的父亲在纳粹对犹太人的绳索不断收紧之时,还在盲目相信这个国家。影片避开了第三帝国初期的“辉煌”,使人觉得东线的战争缺少了动因,纳粹十二年的帝国历史也不再是个有机的整体。
五个青年人的父辈都是普通人家,不问政治,只想把日子过好,没有大野心,但他们都认同帝国,都爱国,对战争持支持的态度。他们也都正直,在一定的条件下都会调整自己的态度。这些人才是“我们的父辈”。影片中所出现的党卫军军官却是另类人。他们酗酒、施虐、怙恶不悛,是以折磨人、杀人为乐的家伙。这使我想起阿道夫·埃希曼。他是集中营的总管,在他手下丧生的犹太人有数百万,相当于汉堡市的人口。在第三帝国行将崩溃之际,他说他将笑着跳进坟墓,因为他欠着数百万人的性命,而这将使他心满意足。战争结束后,他曾从美国拘留营中逃出。然而天网恢恢,1960年以色列特工将其抓获,押回耶路撒冷,交付法庭审判,这次审判举世瞩目,对埃希曼之流的党卫军官也只能严惩不贷。
五个青年思想行动不断变化,影片动态地描述了他们。可党卫军官的形象却处于静态,在其他作品中也是这种形象,似乎一出场就定了型。他们不能成为父辈吗?难道他们断子绝孙了吗?影片对他们的处理有些概念化。老纳粹逐渐消亡,可他们后继有人,君不见“江东子弟今犹在”,那些光头纳粹,高唱着“霍斯特·韦塞尔(原为街头混混,后被纳粹树立为青年英雄)之歌”,招摇过市。2011年曾爆出茨维考恐怖团伙的惊天大案。为首的是三十六岁的新纳粹女头领碧阿特,他们杀人越货,身负十多宗命案,还成立了纳粹地下组织。新纳粹不仅在德国猖獗,在整个欧洲也游荡着他们的幽灵。一向被视为安全宁静的挪威,前年发生枪击爆炸案,导致七十七人死亡,凶手是新纳粹分子布雷维克;在法国有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勒庞家族;在意大利,“总是有理”的墨索里尼阴魂不散;在奥地利有耶尔格·海德尔;在英国和俄罗斯,新纳粹也是呼朋引类,兴风作浪。
德国战后不讳疾、不护短,一直在进行清算过去、了断过去、战胜过去、克服过去的持久战,对纳粹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来了个兜底翻。清理在不断延伸,甚至波及了个别艺术家。《我们的父辈》是用新的视角反思那次战争,虽有些微瑕疵,但不失为“持久战”的一部分。德国多的是明智之士、有识之士,他们会将“去纳粹化”进行到底的。
![]() |
(责编:牛宁)
纳粹,党卫军,罪行,1933年,库尔斯克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