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纸媒
2014年01月28日13:10|来源:海外网|字号:
2
录音、演出,成了张蔷在十八岁、十九岁时的主要生活内容。
刘瑜说:“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在1985、1986年,“张蔷”也是一支队伍,这支队伍由张蔷和她母亲组成,她们同时是歌手、经纪人、造型师,还要担当事实上的制作人和监制角色。她离开大陆前的最后两张专辑,她已经正式成为监制。
两年时间,十八盘专辑盒带(实际上应该比这更多),几乎每个月要录好一盘,最多的一次,一个月录了四盘盒带。合作过的出版社有云南音像、齐鲁音像、山西音像、内蒙古音像、四川音像,等等。那时,音像公司,都在北京设有办事处,或者邀请特邀编辑,来操办录音事务。出版社在变,但她的班底变化不大,林述泰、薛瑞光、苏越,担当了大部分盒带的配器和指挥,译词和填词的,也是相对固定的一群人。
盒带里的歌曲,基本是翻唱。她翻唱过邓丽君、刘文正、罗大佑、潘越云、王梦麟、高凌风、苏芮、凤飞飞、王海玲、沈雁、爱慧娜、娃娃、伊能静、黄莺莺、齐秦、甄妮、千百惠、潘美辰、林忆莲,以及欧美流行歌手的歌,甚至欧美民歌。显然,华语流行乐里,她比较偏爱台湾流行歌,在她看来,“台湾歌旋律好,商业气息不浓,文学性比较多。”大陆音乐人的作品,很少出现,她言简意赅地表示,是因为“难听”,而著名音乐人苏越的评价是,那时的大陆流行歌,“写得不近人情”。
这种流水线速度,和借来的歌曲,以及合作者对流行音乐的认识缺陷,让她的盒带品质不一。她一直耿耿于怀,为此感到遗憾,她很羡慕周峰,因为他有香港的编曲助阵,还有成方圆,她拿到了“威猛乐队”(Wham!)的伴奏带使用权。
把不同风格、不同国家的歌铆在一起,给近乎粗制滥造的流水作业产品遮瑕,让所有歌曲,打上“张蔷”烙印的,是她的声音,那种被乐评人形容为“又骚又嗲又野又狂”的声音,被著名乐评人金兆钧称为“咧着唱、喊着唱”的唱法。她的声音,嵌入八十年代,成为背景音乐,怎么都无法剔除。
有许多轶事。《青春多美妙》盒带封面,使用了她的泳装照,是因为她的前几盘盒带总用大头照,从不照腿,让人“怀疑她有小儿麻痹症”,必须要亮腿以正视听。《星期六》专辑封面,她推着一辆时髦的自行车,那车是从海关借的,用完得还。在云南音像录歌的时候,见过王菲,走穴的时候,和刘晓庆同台,刘晓庆把钱装在枕头里,晚上枕着钱睡。在她决定出国前,有出版社找到她,希望抢到她出国前最后一盘盒带的出版权,条件是给她一个四合院。
最著名的轶事,是登上1985年的《时代》周刊。《时代》周刊的记者,在内地目睹了人们抢购她的盒带的盛况后,登门采访,随后撰写了一篇介绍世界流行音乐现状的文章,将她列为世界六大流行音乐巨星之一,排第三位,在邓丽君之前,并这样评价她:“这位冒冒失失的年轻人哼唱的大多是些糖浆样腻人的日本、台湾歌曲”。内地的杂志,在转述这篇文章时,这样表态:“以盒带(唱片)销售量来衡量歌星价值的做法还欠妥”。
多年后,她说:“我是一个真正享受过八十年代的人。”此言不虚。
![]() | ![]() |
(责编:牛宁)
张蔷 1986年 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