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鲁东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纸媒滚动

海外网海外网>>评论>>博采众长>> 正文

港片中的内地人:从人蛇大圈仔到优才蝗虫 

2014年04月29日08:57|来源:海外网|字号:

在《打蛇》里,大陆人像猪肉一样被港人脱光衣服盖章编号

海外网4月29日电 据凤凰娱乐报道,内地两岁孩童撒向香港街头的一泡尿,成了扔进陆港矛盾火堆的新柴,将回归后两地交恶的争斗推向了更高峰。而30多年来,香港电影中的大陆人形象,也随政治气候和经济发展产生着剧变,但不幸的是,因为根深蒂固的偏见和现实的不如意,从上世纪80年代的《打蛇》到这两年的《低俗喜剧》,无论称呼和标签再怎么变,从“人蛇”“大圈仔”到“土豪”“强国人”,大陆人还是逃不出“负面形象”的牢笼。当然,无论电影和现实有多么不堪,当两地穷人频频对骂时,两岸富人却在继续乐此不疲的数钱呢。

策划/凤凰电影小组 文/张海律、法兰西胶片

人蛇(代表电影《打蛇》)

“呢度唔系钻石山!”(“这里不是钻石山啊!”),在1980年牟敦芾电影《打蛇》的结尾,逃出生天的人蛇东哥这句跪地呼喊,是绝大多数逃港难民“一个香港梦”破碎的绝望心声。

“让我们大家在狮子山下,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这是2002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香港演讲时朗诵的歌词《狮子山下》,而这首粤语歌曲的原唱者便是“逃港者”之一的罗文。

上世纪50年代至香港主权移交前,单是广东地区,就有超200万名居民越境逃往香港,这被研究者认为是冷战时期历时最长、人数最多的群体性逃亡事件,史称“大逃港”。其中,毗邻的深圳在1980年成为经济特区前,就分别有过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等四次大规模逃港潮。孩童在水库扑腾着,被教导“好好练游泳,日后去香港”;泅渡者串起上百乒乓球,背诵着毛主席语录鼓气——“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边境村落流传着民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

除了陆路和泅渡,由于不少难民像蛇一样屈着身体藏在甲板里。香港人把他们称为“人蛇”,同时催生出绑架“人蛇”并高价勒索其香港亲属的“打蛇”行业。

《打蛇》这部电影或许是香港电影史上最令人作呕的“剥削影片”,它表现的正是深圳最后一次逃港潮中30多男女难民,被打蛇团伙扒光衣服囚于深山破屋中,惨遭殴打、轮奸、鸡奸和凌虐,却几乎毫无抗争意识和能力。

而与《打蛇》中化为历史书上难民数字的那些分母不同,人蛇中也有极少忍辱负重打拼出一番天地的成功者。1991年的《跛豪》,描写了一位“疤脸人”般的角色(从红色古巴流亡到美国,最终成为叱咤黑道的毒枭)。但吕良伟饰演的汕头青年伍国豪,从影片开头与人争吃“狗食”,到片尾“笃信金钱、蔑视法律”入狱,大陆人观念的局限性也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段历史已经远去,加上曾经的人蛇如今占去香港常住人口的六分之一,因此,他们早已从不被善待的闯入者,成为当今香港社会的一份子。在真实的逃港人物中,就有着诸如倪匡、罗文、惠英红、卢海鹏等一众文化和演艺圈名流呢。

(责编:牛宁)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片中 1980年 1986年

评论时政国际娱乐文史地方华商

热图>

最新热点>

江泽民胡锦涛等卸任领导人都在哪露面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精选图片>

视频>

论坛热帖>

猜你喜欢>

"武大女神" 赏樱照爆红 似民国少女穿越

探秘美丽空姐航班起飞前的准备工作

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吉林|南粤|鲁东|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