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新加坡云南吉林南粤鲁东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纸媒滚动
2014-05-21 06:48:00|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影片也就此落脚在了爱情上,批判的力度、人性的深度全然不见,只有爱情在暖暖地保留着一生的温度。《归来》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一部爱情文艺片。 |
文艺大片《归来》上映至今,票房成绩不错,创同类电影票房的新高,而且感动了很多观众。这说明片子是立得住的,也表明张艺谋的“转型”至少不是失败的。
当然,电影《归来》与《活着》、《霸王别姬》等经典文艺大片相比,已经完全不同了,后者给人的感觉是个人的遭遇是社会和时代的注脚,而《归来》给人印象最深的则是爱情。
有什么样的初衷,未必能有什么样的结果,《归来》就是如此。张艺谋的初衷,显然不是要打造一部爱情文艺片,成为《我的父亲母亲》的升级版,或者《山楂树之恋》的老年版。他还是希望延续自己90年代作品中、也是文艺片中惯有的那种对社会和人性的批判反思,但无法做到像《活着》那样直白,于是便将初衷“留白”在了爱情上。
所以,影片开场对带有批判色彩的社会化叙事“点到为止”后,便迅速转入了爱情。从陆焉识归来开始,讲述了一个“唤醒爱情”故事,试图用“批判——爱情——反思”模式,进行螺旋式的回环和升华,通过爱情带来的感动和唏嘘,引导观众自觉地对那个年代进行反思。
影片将观众从批判引向爱情,成功了;但从爱情引向反思,却止步了。
对于片中长达七十多分钟的“唤醒爱情”,观众有着不同的反映:一些看着大片生离死别、激情澎湃的爱情故事成长起来的观众,有的难以接受这种几乎没有矛盾冲突、温吞水式的黄昏恋,昏昏欲睡;有的则对家信传情等细节觉得新鲜,所以对影片的爱情叙事无论是拒绝还是好奇,都“心无旁骛”,不会再去反思了。
而那些饱经风霜的观众,虽会为琐碎表象下极简的爱情所感动,但似乎也仅止于此。因为他们看到的陆焉识,是一个能够健康回家,有组织的关怀、有女儿的相认、有邻里的帮助,感受着妻子的挚爱,在温暖中走进晚年的“幸运”的知识分子;而冯婉瑜,失忆虽然不幸,但能在丈夫的精心呵护下,在一种爱人归来的期待中走向生命的终点,没有家破人亡的痛,也没有“再也不相信爱情了”,又何尝不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所以,影片原本的犀利之处——“归来为何不相识”就这样被“焉识”(怎样才能相识、如何唤醒爱情)自我消解掉了,没有了张艺谋所谓的“一切尽在不言中”,也不必再去探求“冰山一角”之下的全部,只剩下了心如止水的无言。影片也就此落脚在了爱情上,批判的力度、人性的深度全然不见,只有爱情在暖暖地保留着一生的温度。《归来》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一部爱情文艺片。
不过,《归来》对国产电影的意义,已不在于影片本身艺术性的高下,而在于其指向性、引导性。
《归来》的票房成绩告诉我们,文艺片走向繁荣需要重视营销。过去,我们的文艺片,尤其是第六代导演的很多创作,基本上摒弃了大众化营销,有些片子是在国外获奖后,国内观众才知道。这种状况其实到现在也没有根本变化。而《归来》则完全不同,张艺谋回归文艺片,本身就是个重磅的看点;而出品方和制片方并不满足于此,不断地搞一些活动进行推介,尤其是举办了三场“大师对话”:张艺谋与李安、与斯皮尔伯格、与莫言,目的直指《归来》。好东西也要有好的吆喝,文艺片要想重现辉煌,营销手段可以有,也必须有。
另外,第五代导演作为国产电影的领军者,目前正集体性地从商业大片回归文艺片,试图梅开二度,再攀高峰,实现电影票房和口碑的双赢,并将文艺片从放逐和自我放逐的个人化状态中拉回来,让更多的人接受。而《归来》是他们转型的第一部作品,像一个路标指引着国产电影列车从此驶入新的轨道。
对于张艺谋和文艺大片而言,失去的无法都找回来;但只要还有爱情和对未来的期待,也许“归来”了就好。
(史兴庆,电影学博士,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