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新加坡云南吉林南粤鲁东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纸媒滚动

海外网海外网>>评论>>博采众长>> 正文

《美国全球监听行动记录》发布 美“棱镜”项目对华窃密行为属实【4】

2014-05-27 07:13:38|来源:新华网|字号:

  《南华早报》称斯诺登爆料:美国国家安全局还对中国顶尖高等学府清华大学的主干网络发起大规模的黑客攻击。其中2013年1月的一次攻击中,至少63部电脑和服务器被黑。报道指出,中国六大骨干网之一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就设在清华大学,“清华的主干网络被黑,意味着数百万中国公民的网络数据可能失窃”。

  《南华早报》公布的对斯诺登的采访说,美国政府正大规模入侵中国的主要电信公司,以获取数以百万计短信内容。斯诺登表示,美国监控远不止这些,“美国国家安全局做各种事情,诸如入侵中国移动电话公司,以窃取你们所有的短信数据。”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国家安全局曾与加密技术公司美国安全服务商RSA达成了1000万美元的协议,联合在加密算法中加入漏洞后门,旨在削弱软件加密标准,辅助相关机构RSA开展大规模监控程序。RSA的中国客户包括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以及电信设备商华为和家电制造商海尔等。

  美国《华盛顿邮报》依据斯诺登提供的多份机密文件爆料说,在2012年5月之前的一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未经授权收集、存储、获取或分发受法律保护的通信信息多达2776次。其中2012年第一季度的非法操作次数增加尤其明显。报告说,原因可能在于2012年农历春节期间美国国家安全局非法监听访美的中国公民大量通话信息。

  连网络游戏都成为了美国获取情报的渠道,英国《卫报》和《纽约时报》公布了美国著名新闻调查机构“为了人民”的文件,名为“对恐怖分子利用游戏和虚拟环境的研究”。该文件显示,美英两国的情报人员假扮“玩家”,曾渗透入网络游戏《魔兽世界》、《第二生命》中,收集真正电脑游戏玩家的纪录,监视游戏玩家。而实际上,这两款游戏的中国玩家最多。

  针对中国的监控无孔不入:据媒体报道,斯诺登披露了一批机密文件,这些文件显示,腾讯聊天软件QQ和中国移动的移动即时通讯应用飞信竟然也在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监视范围之内。

  美国《外交杂志》说,美国一直就网络攻击问题施压中国之时,却从不提及美方大范围攻击中国网络的情况。而在中方指出美方动作时,面对媒体的求证,美国政府始终拒绝公开置评。

  据德国《明镜》周刊网站、《纽约时报》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安全局尤其花大力气监控全球第二大通信设备供应商华为公司。2009年初,该局启动了一项针对华为的大规模行动。华为被视为美国思科公司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美国国家安全局的一个特别小组成功渗透进了华为公司的计算机网络,并复制了超过1400个客户的资料和工程师使用的内部培训文件。

  报道称,该局人员不但窃取了华为的电子邮件存档,还获得了个别华为产品的源代码。美国国家安全局渗入华为的深圳总部,因为该公司通过总部处理每个员工的邮件往来,所以美国人从2009年1月起就读取了该公司很大一部分员工的电子邮件——包括公司高管的邮件。


  美国情报部门说,如果了解了该公司如何运行,那么未来将会得到回报。迄今为止,网络结构由西方主宰,但中国人将努力使西方的公司变得“更不重要”。那样的话,迄今由美国公司主导的互联网技术标准将被打破,中国将逐步控制网络中的信息流。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3月22日称,长期以来,美国官员一直将中国电信巨头华为公司视为安全威胁,竭力阻挠该公司在美国达成商业协议,担心它会在自己的设备中植入“后门”以便让中国军方或北京支持的黑客窃取企业和政府机密。不过,机密文件表明,美国国家安全局正直接向华为的网络植入自己的“后门”。

  《纽约时报》报道指出,美国国家安全局对中国的情报活动并不仅仅局限于华为。根据2013年4月斯诺登曝光的文件,去年,美国国家安全局入侵了中国两家大型移动通信网络,从而得以追踪具有战略重要性的中国军方部门。

  三、美国秘密监听不择手段

  “棱镜”等项目的披露,凸现了美国在互联网时代监听项目多、投入大、范围广、时间长,情报机构、政府和私营企业间在监控上“无缝合作”,其大数据处理能力使得网络监听的广度和深度极大拓展。

  1、项目之多、投入之大、范围之广、时间之长,无不是世界之最。

  美国情报机构设立的与互联网监控直接相关的项目近十个,涵盖互联网、电信网,不仅有语音电话,也包括各种互联网信息,主要的互联网服务商都囊括在内。

  由美国国家安全局兴建的犹他州大数据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数据中心,投入20亿美元,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秘密监控系统收集数据,然后由密码破译专家、数据挖掘人员、情报分析员进行深度处理后分析运用,以获取有价值的情报。

  2013年8月30日《华盛顿邮报》披露的《2013财年国会预算论证》卷1——《国家情报项目摘要》显示:2013年美国情报预算翻番,高达526亿美元;网络行动预算占43亿美元,约占8%,任务显著侧重。自2007年9月11日开始从微软搜集信息算起,直到2012年10月开始从Apple搜集信息,此类美国情报机构与私营机构尤其是主要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监控合作,从来没有中断过,迄今已持续6年多时间。

  德国《明镜》周刊报道了代号为“特等舱”(Stateroom)的情报项目: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驻外大使馆秘密安装了监控设备,用于截听电子通讯信息。这四个国家和新西兰共同签署了一份情报共享协议。

  2、情报机构、政府、私营企业之间的秘密合作极其深入且愈演愈烈。

  美国互联网主要的九大软硬件供应商都提供了很核心的技术支持,特别是微软最早与美国国家安全局合作,开放outlook、hotmail内部接口,甚至在outlook。com的加密系统正式发布之间就已将其提供给美国情报部门。曾声称其加密技术和P2P架构无法被政府“搭线接听”的Skype,在被微软收购后,主动为“搭线窃听”打开“后门”。微软还与情报部门合作,帮助其破解大公司编码,以便能够监控用户;微软经常在漏洞发布前告知情报机构,使他们能够利用时间差发起远程漏洞攻击。

  3、利用强大的大数据处理和运用能力大幅提升监控范围和深度。

  2012年3月,奥巴马政府将大数据战略上升为最高国策,认为大数据是“未来的新石油”,将对数据的占有和控制,作为陆权、海权、空权之外的另一种国家核心能力。而“棱镜”项目与美国大数据战略有着必然联系。美国国家安全局拥有一种名为“无边界情报员”系统,这套系统以30天为周期,可以从全球网络系统中接收到970亿条信息,再通过比对信用卡或通讯纪录等方式,能几近真实地还原个人的实时状况。

  4、美国情报机构一直致力于或明或暗地寻找其国内法律漏洞,突破法律限制,谋求从源头和根本上控制网络信息。

  “9。11”事件后,美国为了弥补通信情报收集的不足,开始建立监控项目的总统授权。2001年10月4日,布什总统颁布授权备忘录,“在一定时期内开展特定电子监控行动”。此后,总统授权中的“国内收集”甚至一度被解释为允许对国内信息包括美国境内和美国人的通信信息进行收集。其后数年间,美国国内就这类行政命令的效力、范围和法律依据产生争议。但总体上,美国总统与国家安全局、联邦调查局、司法部等机构就针对外国目标收集信息的法律说明逐渐趋于一致。

(责编:邱天人)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美国国家安全局 棱镜 谷歌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 Fantastico Flickr Tracfin MITM 全球手机 美

评论时政国际娱乐文史地方华商

热图>

最新热点>

物业拉铁丝网阻止广场舞却遭舞迷剪断(图)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精选图片>

视频>

论坛热帖>

猜你喜欢>

巾帼不让须眉 中国歼击机女飞行员英姿迷人

媒体盘点中国山寨版全球“著名建筑”(图)

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新加坡|云南|吉林|南粤|鲁东|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