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3 10:01:00|来源:海外网|字号: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印发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文本
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朝着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1985年10月23日,邓小平会见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在回答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的问题时他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22]这是对“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重大修正,也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进了一步。
1986年4月,国务院成立以田纪云副总理为首的“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由来自国务院各部门官员和经济学家组成的、负责改革方案设计的“方案办”,后者在8月提交了《1987年经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3]12月19日,姚依林、田纪云向邓小平汇报经济形势和经济体制改革问题。邓小平讲,改革要过几关?我讲了“过五关斩六将”,但究竟要走几步?去年(指1985年)走了一大步,今后还要走几步,花多少时间?[24]
1987年2月,邓小平和赵紫阳、杨尚昆、万里、薄一波等谈到十三大的筹备和十三大报告起草工作时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计划和市场作用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有好处就可以利用”,“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以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25]根据邓小平谈话精神,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善于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这种形式和手段,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利用市场调节绝不等于资本主义”,“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直接管理方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应当通过国家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来签订经济合同等多种办法,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26]
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即“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国家只以宏观控制经济的手段如金融、财政进行宏观调控,不直接参与企业微观决策。报告还提出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把经营权真正交给企业。[27]可以看出,计划和市场都成为发展经济、调节经济的手段。手段是服从于目的的,因此达到什么目的更为重要。这里我们再次看到邓小平“猫论”的影子:它成为克服党内传统意识形态约束、思想解放、形成新的政治共识的基础。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特别是首次提出“加快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在整个八十年代,邓小平等通过实施经济体制改革,真正解决了如何建立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激励机制问题。这是一个典型的自我学习、自我创新的封闭式的改革过程。[28]
改革从一开始就是选择“依靠两条腿走路”,表现为:一方面改革国有企业,增强活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国计民生重大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到1992年非国有经济在工业和建筑业已占据“半壁江山”,在服务业已达到30%以上;[29]一方面缩小国家计划价格范围;另一方面扩大国家指导价格、市场价格范围,到90年代初已经以市场价格调节为主;[30]一方面在国家计划中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保留必要的行政手段;另一方面不断扩大指导性和市场调节范围,综合运用多种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到90年代初已经形成“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机制。这就为90年代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不仅脱离计划经济体制,而且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尽管这还是初步的探索,但是已经相当成功,积累性地发生了革命性结果。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并没有宏大的预先设计,而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铺就了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这一体制的目标。
经济体制改革方法论:“两只手”总是优于“一只手”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时再次谈到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他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1]从这个意义上看,无论是计划还是市场,都是发展的手段,而不是发展的目的,哪种手段更有利于发展就采用哪种手段。
后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表明,一个经济体如同人体,有“两只手”总比有“一只手”好,无论它是哪只手。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一开始就不同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经济转轨,简单地从“一只手(计划)”转向“另一只手(市场)”,而是转向了“两只手”,即混合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利用“两只手”的优势,而且“两只手都要硬”。
需要说明的是,在改革初期的一段时间,有关改革理论的讨论仍然是“封闭式”的,而不是“开放式”的。所谓封闭式的,是指改革的理论是对本国经验的总结和本国错误路线的批判,改革试验的模型和政策的选择主要限于直接的经验和直觉,包括历史的经验和历史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许多讨论都是内部的、保密的,也加深了讨论本身的封闭性。而所谓开放式的方法,主要是与外部交流,更多地参考和借鉴外部的信息、知识,与外部联系、比较。特别是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后来者”,中国及其领导人需要了解成熟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既要借鉴他国成功经验,也要吸取他国失败教训,少走别人的弯路,减少制度创新的学习成本。
在当今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所谓最好的制度,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制度,在国际竞争真正能够制胜的制度。这表明,制度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不是僵化的,而是变化的;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因此,改革也就成为了关键词,通过不断改革对内适合自己,对外适应国际竞争。在世界上,中国开创了改革时代,是由十几亿人一同创新,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更改变了历史。时代的主题除了和平与发展之外,还有改革。
让我们记住这一伟大的创意者:邓小平。
(此文写于2014年8月19日,应观察者网之邀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而作,杨竺松协助整理。)
![]() | ![]() |
计划经济 邓小平文选 中国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