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09 11:38:56|来源:海外网|字号:
韩德忠更是如此。他混不吝的吃猴脑、赚黑钱,孩子走失后,他形成了这样一个逻辑,失去孩子是他应得的“报应”。他组织寻子互助会,积极联系警方,帮田文军夫妇找孩子,外显的一腔热情都是源自于内心迫切希望赎罪的需要,甚至因为强烈的自责,他承诺“坚决不再生养,一定要找到孩子。”这是他的信仰,亦是他的救赎。唯有这般偏执的坚持,才能减弱他内心的愧疚。
团体当中的所有成员,也几乎都陷入了这种集体无意识的自罪感,他们带佛珠,海边放生,渴望用做善事来弥补过失、换取功德。坚持找孩子是为了谁?不只是为了能让孩子回归到美满家庭,更是为了自己能少一分悔恨。我能想象那些惴惴不安的沉重日子里,他们靠吃斋念佛超度内心的负罪感。
如果自罪感积压太久无处释放,会撕裂我们的心理平衡,极易把我们引向精神崩溃的边缘,或抑郁或躁狂,甚至会因此产生自杀倾向或发展成精神分裂症。戏中寻子互助会里一位母亲,内心充满的负罪感,最后把她推向疯狂。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焚香祷告不如放下重负。
关注心理学圈儿最后一朵接地气儿的文艺女青年,请毫不留情关注公众号"staynormal"或扫面最下方二维码。
严重冲突的自我认知
电影当中最出彩的人物非李红琴莫属,她的身上体现了极强的戏剧冲突。她文化水平不高,却有些微的文明气息,出狱后,她尝试用法律武器找回鹏鹏和吉芳,并理所应当地认定她就是吉芳抚养人的不二人选,吉芳是弃婴并且也想回到她身边,让她继续抚养孩子绝对合情合理。
稠化 报应 剥夺 亲爱的 吐槽 人民教师 影片 精神分裂症 拐卖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