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云南新加坡滚动

海外网海外网>>评论>>人民日报报系言论>> 正文

叶延滨:我的乡愁何在

2014-10-28 09:32:35|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字号:

  有一位诗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故乡的诗人是可疑的。这句话不像诗人说的,倒是像派出所的警察说的。然而我想,我也许是一个没有故乡的诗人。我的法定故乡是“哈尔滨”,因为我是在那个最北面的城市里出生的,但我不知道我与那个城市的任何一点联系,没有亲戚也没有门牌号。我是在一个军医院里出生,然后随军南下离开这个城市。记得前几年哈尔滨的电视台来采访我,做了一个电视专题,题目就叫:爱在他乡的日子。我是一个错把他乡当故乡的游子,我的乡愁与精神故乡是哪里呢?

  在我一生中,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北京。我先是在这里读大学,然后在这里当教授,编《诗刊》,直至退休,20多年的经历,这个城市给我住房和户口本,也给我足够的机会和成就感。但是,生活得久了,仍有一种隔膜,不喜欢这座城市显摆的皇家气派,不喜欢这里处处摆出给人看的方正与规矩……也许只有北京才会产生这个词“北漂”?西安没有“西漂”,南京没有“南漂”。外来知识份子,为什么很难融入并自认为是一个北京人呢?

  我常常误认为是故乡,并且想到它们有一种故乡亲近的地方有大凉山的西昌和陕北延安。我随“下放”的母亲到西昌生活。那时的西昌,一座偏僻蛮荒的边城,在饥荒年代我在那里读完中学,我在那里体会到穷困、饥饿和歧视,同时寂寞的大凉山里也是我一生中读书最多的时光。

  陕北插队对我的一生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在那块黄土塬上,认认真真当过4年农民和军马场的牧工,使我对自己有了信心,靠出苦力也能活在这个世界上,对我来说,不再觉得有什么更可怕的事情了。这对于我来说几乎是认定为“故乡”的地方,陕北的一个小山庄,曹坪。我在那儿插过队,也为那儿写过诗,如1980年发表在《诗刊》上的《干妈》,但这窑洞注定只能留在我的记忆里。多年前回陕北,妻子一定要去看我的旧居,到了跟前,只剩一孔残窑,里边拴着一头驴。曾住在这孔窑洞里的两位老人已经过世了,两个矮矮的坟堆就在背后的山峁上,他们还守着自已的家。也许,这个破窑洞给予我的,就是这块高原能给我的,我才为它写了长诗《干妈》,将这孔窑洞保留在我的世界。知青点的生活虽苦,但还是一种降格的“城里人”过的日子,就是说,身在曹营心在汉,干农民的活,做城里人的梦。在这里和我一道生活过一年的知青,都还记得他们的名字:朱毅力、王明镜、张桂兰、鄢小园、郭苹、沈宁、范家辉、马德祥……他们当年的模样还记得起来。我们这一代人,与这个国家有几乎相同的年龄,骄傲者说是共和国同龄人,更多的是说我们是“老三届”,是“老插”。无论如何不可抹掉这个“插队”对一代人的影响。当时我到那老俩口家里去,是今天的人不太好理解的理由:想彻底改变自已,就是既然不是城里人了,就做个真农民。我在那孔农民的窑洞里住了一年时间。作为一个在“文革”时期受歧视的“黑帮子女”,我十分感激这两个老人给我的一切,这在我一生中都不会忘记,长诗《干妈》,就是我这种生活情感的记录。

  这两个地方给我更多的是“饿其体肤,劳其筋骨”的记忆,这些经历成为特殊的精神印记,让人难忘并且受用终生。但这些疼痛之地,能算作精神故乡吗?

  我还没有答案,因此,我知道我是个游子……

(责编:邱天人)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故乡 干妈 乡愁 1980年 诗刊 城里人 哈尔滨 农民 老插 老三届

评论时政国际娱乐文史地方华商

新闻热图>

最新热点>

香港“占中”者继续集结与警方对抗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图片精选>

视频>

论坛热点>

新闻推荐>

18岁女大学生为高额学费做脱衣舞娘(组图)

图片故事:环球小姐训练营

评论|资讯|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新加坡|云南|吉林|红色|南粤|中原|书画|丝路|鲁东|创新|创投|成渝|赣鄱|钱江|食品|IP电视|华商|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