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30 10:39:00|来源:海外网|字号:
海外网10月30日电 据新浪娱乐报道 《北平无战事》大幕落下。这是一部话题剧,开播以来一直舆情鼎沸。这部剧不是重口味,也绝非强情节,文火慢炖、乱石铺街的风格,让很多常规观众不适应。这部剧重心全在男人身上,谈的都是反腐和党争的议题,令很多女性观众不适应。但它的确说清楚了一个“巨大存在”瞬间土崩瓦解的经济动因,在看似寻常的台词和人物关系中机锋隐隐,把很多平常不看电视剧的文化精英拉到了电视机前。一出一入之间,这部剧最终的收视率还不错,长时间稳居前三,足可以保证投资方赚钱。
收视率是生意人判断和交割的依据,也是很多业内人士不以之为依托,说话就没有底气的存在,可在我们做评论的人眼里,它是在不是什么重要的指标。《北平无战事》于我而言,其所代表的品质为王的路向接驳市场令人欣慰,其勇闯题材禁区和拓展表达疆界的努力令人惊喜。
七年磨一剑,这在当下的电视剧创作中是绝无仅有的。七家投资方七次撤资,这在当下的影视项目融资中也是绝无仅有的。所为何来?无非是坚持表达和品质的高格不肯松口。从呈现的文本来看,以一段半虚构的北平往事来映射南京政府的倒台,这种表达方式是创造性的,也是有力量的。
出场的是徐铁英、马汉山、曾可达和谢培东,但幕后角力的是陈立夫、孔祥熙、蒋经国和周恩来。后面的一串名字不能以面孔的形式出现,一出现就会成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必须按照党史和教科书去组织剧情。而他们只在电话和电报里出现,他们的代言人在剧中就生龙活虎,兵戎相见。围绕着民食调配和币制改革,国民党内部各种力量打成一片,蒋家王朝倒台的原因也就烛照了:腐败现象销魂蚀骨,控制着全国70%以上财富的二十几人不肯拔一毛利天下,国统区经济全面崩溃。当然这只是经济视角,国民党失天下还有政治原因、军事原因,等等。可是以一隅世界洞明全局,以戏剧性的争斗照亮兴衰秘奥,不就是一种大气磅礴的成就吗?
除此而外,这部剧还有精湛的演技,精美的道具,精致的光影,甚至还有女观众喜闻乐见的“暖男”和“小鲜肉”....。。以综合实力论,今年没有一部剧堪与匹敌。
难能的是,这部剧获得了文青认可,豆瓣评分达到了罕见的9.0,收视率也频频破1,超出了众多业内人士的预期。“凡文艺青年看好,必定没有收视率”的铁律被打破了,文青和大众在这部剧上达成了较大的共识。这样的结果会让很多正在品质和雷剧之间摇摆的投资人坚定信心:回归体面也是有出路的,口碑和市场是可以兼得的。
上面说的是《北平无战事》商业上的启示,下面说说它在创作上的贡献。艺术呈现和制作标杆的事就不说了,只说对表达疆界和尺度的拓展。电视剧的创作有好多雷区,有些是管理部门明令框定的,也有些是创作者在求稳心理驱使下的自缚手脚,明里暗里的“七律五十四斩”在坊间流传,在主创人员的头上悬剑。
看看《北平无战事》探索了什么:其一,全剧的戏剧推动力是国民党反腐,一直活在电话中的“建丰同志”大部分时间是正面力量,甚至有人说他是真正的男一号。要知道,在有些人心目中,国民党是不配拥有反腐能力的,党国要人更是不能成为积极推动力。其二,剧中多次出现了学运场面,荷枪实弹的军警和群情激奋的学生正面对抗,背诵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那段有极强的感染力。固然,国民党统治时期允许有学潮,可是如此淋漓尽致地正面表现学潮也不多见。其三,男一号、中共特别党员方孟敖只执行了一次上级下达的任务:驾机运送黄金去台湾。从头到尾,对学潮、反腐、币制改革,中共地下党采取“隔岸观火”态度,不再是事件的中心人物和局面的把控者,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过去不敢写的人物写了,虽然是“史上最大暗场人物”。过去不敢试的事试过了,天没有塌下来。只要你的表达中有真知灼见,只要你没在大关节上犯低级错误,题材的书写可以有相当的自由度,表达的尺度也可以富于弹性,为之担了担子的人才会觉得这事做得值。对创作者来说,要舍得付出心血,还要智慧地付出心血。
当然,《北平无战事》不是完美之作。暧昧、舒缓的文戏多了些,增了韵味,损了到达率;酣畅淋漓、三翻四抖的争斗少了些,有时水到99度了,终究没到沸点。遗憾归遗憾,我还是要强调,在今天这个心意彷徨的时代,能出现这种沉得下来的品质剧,是值得高兴,必须力顶的。
战事 北平无战事 国民党 收视率 学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