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0 08:47:13|来源:中国台湾网|字号:
摘要:除了港股通交易成本较高的原因外,不同于早已觊觎A股市场已久的境外投资者,内地投资者的观望情绪也是沪港通首日“沪强港弱”的原因之一。 |
外媒:“沪港通”好处宜放眼量
美国《星岛日报》18日社论说:“沪港通”开车出现“北向高潮”,沪股“立竿见影”用罄全日额度,而港股“开慢车”加上获利回吐等因素,令恒生指数高开后倒跌接近百分之一收市。股市不是靠一日成交论英雄,假以时日,只要稳定行车不脱轨,“沪港通”这个突破性安排带给香港金融市场的好处极大,宜放眼量。
香港和上海股民,十七日起可以透过两地的证券交易所,买卖对方股票。当中北向的“沪股通”反应比较热烈,到下午二时已经用罄全日一百三十亿元人民币的额度;至于南向的“港股通”,则只用了一百零五亿元人民币额度的不足一成七。
香港本地股民本来对“北水南下”期待甚殷,在港上市的交易所和证券商股份,早在通车前已经大幅炒高,十七日“港股通”的表现一般,只能说是大家当初期望太高;事实上,在通车初期,“北水南下”热烈程度不及“南水北调”,并不意外。
港沪两地股市未互联互通前,香港股市已经对包括内地人在内的全球投资者开放,至于海外和香港投资者要买卖内地股,则要通过“合资格境外投资者”(QFII)机制,以基金形式买卖,甚为不便。现在全世界可以透过港交所直接买卖在上海上市的股票,灵活便利,自然引来大量资金,首天成交满额,不少是来a自QFII超级大户转投,与其说“南水北调”,不如说是全球“四方之水”涌去上海。
与国际大行管理的资金规模相比,内地券商相形见绌。散户方面,内地规定要有五十万元资金者才可以利用“沪港通”机制买卖港股,对香港股市“玩法”缺乏认识者又要一段时间观摩,至于有兴趣买卖港股者,不少早已趁自由行之便,到港开了证券户口,利用电子交易买卖港股,不必靠“沪港通”。
![]() | ![]() |
券商佣金,证券策略,台湾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