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云南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海外网>>评论>>博采众长>> 正文

镜鉴:爆炸声里,不会有天堂

2014-12-12 09:03:00|来源:海外网|字号:

海外网12月12日电 据微信公号“镜鉴”报道 感动很多人的这篇文章,出自80后驻站记者杨迅之手。真实的境遇、真情的流露,字里行间还原了那里环境的艰险、那些孩童的渴望。读后,久久回味、久久感慨。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生活在巴基斯坦,安全无疑是头等大事。这个全球反恐的前线国家,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多起爆炸袭击。

驻外两年来,我走遍了巴基斯坦主要地区,其中不乏危险偏僻之地,深深感到,巴基斯坦的安全动荡,除了积重难返的历史和教派因素,孩子们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容易受到恐怖主义和极端思潮的蛊惑,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10美元,稀里糊涂当了人体炸弹

当我赶到巴基斯坦西南部俾路支省首府奎达时,紧张的气氛扑面而来。奎达是军事禁区,被巴官方列为最危险的城市之一,这里冲突频发,平时不对外国人开放。街头军警戒备森严,警惕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此前发生在这里的连环爆炸袭击,造成至少116人死亡,236人受伤。整个城市风声鹤唳。

巴基斯坦西南部俾路支省首府奎达,街头警戒森严,荷枪实弹的军警严格把关,提防可能发生的恐怖袭击。 杨迅 摄

记者找到奎达市中心一片破烂不堪的建筑群,这里正是连环爆炸的一处现场,支离破碎的房屋、倒塌的墙壁和满地的残碎瓦砾,仿佛在诉说着爆炸时的悲惨情景。商店老板拉兹德·萨赫说起遭袭时的场景,心有余悸:

“当时我在店里,突然一声巨响。出来就看到,整条街上到处都是尸体和鲜血。”

在另一处现场,几辆汽车被烧得面目全非,只剩下一堆黑色残骸,荷枪实弹的警察出于安全因素考虑,不断催促记者赶快离开。

奎达连环大爆炸的一处现场,军警们在执行任务。 杨迅 摄

几辆汽车在爆炸中被烧得面目全非,只剩下一堆黑色残骸。 杨迅 摄

13岁的拉希德静静躺在当地一家监狱医院的病床上,小臂上缠着厚厚的绷带。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实在无法想象,这场爆炸袭击的人体炸弹,竟然是眼前的这个文瘦少年。

仅仅为了10美元的报酬,拉希德替武装分子向奎达一居民区发动袭击,由于不懂如何操作爆炸物,侥幸捡回了性命,但还是炸断了一条腿,并将在监狱里度过本该是其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

沙希德躺在监狱医院里,脸上满是懊悔的神情。 杨迅 摄

沙希德的眼神里透露出痛苦和迷茫。他告诉我,在被抓之前,根本不懂爆炸袭击是怎么回事。“一天,他们找到了我,说让我帮忙做一件事情,只需按下一个按钮,就能得到10美元的报酬,并且可以上天堂……”

说到这里,沙希德开始抽泣,眼泪不断流淌:“现在才知道,我被骗了,他们没有告诉我,按下按钮会发生什么,我和所有人都会被炸飞,爆炸声里,不会有天堂。”

街头的少年,课堂才是你们的家

在车窗旁手捧一把花环叫卖,花环背后是怯生生的目光——在巴基斯坦,你会经常遇到这样的孩子。更有甚者,不管车主意愿,直接擦洗车窗玻璃,理直气壮地要钱。如果不予理会,孩子们会不断敲击车窗的玻璃,有时还会冲车主做鬼脸。

见到这些情景,初到巴基斯坦的朋友有些好奇:“难道他们不用上学吗?”记者一脸苦笑,心里却有一个声音在呐喊:

“街头的少年,快回到课堂吧,那里才应该是你们的家。”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及相关资料显示,巴基斯坦目前的教育形势堪忧,失学儿童人数位居世界第二,至少有500余万,其中约有三分之二是女童,青年文盲率触目惊心。基础教育的发展,在城乡和各省之间很不平衡,不少欠发达的地区学校数量极少,女童接受教育的机会更少。一些家庭没钱送孩子去上正规学校,便将孩子送去免费的宗教学校。缺乏辨别能力的孩子们在那里很容易受到极端分子的蛊惑,成为新一代的塔利班武装分子。

沙希德的经历并不罕见,为掩人耳目,恐怖分子如今用青少年发动袭击的事件屡见不鲜。塔利班成员甚至会鼓动自己的弟弟妹妹充当人体炸弹,并告诉他们,在按下按钮后,就能够上天堂,灵魂也会得到庇佑。当孩子们发现真相时,已经来不及后悔了。

笔比剑锋,来自马拉拉的呼唤

为女童争取教育权而遭塔利班枪击的巴基斯坦女孩马拉拉,今年10月获得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奖委员会表示,之所以获奖,是因为她帮助受到压迫的年轻人进行抗争,并使社会更加重视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马拉拉今年17岁,从2009年起,开始匿名在英国广播公司的乌尔都语网站上撰写博客日记,揭露塔利班焚烧女子学校的暴行,讲述自己如何在禁令下坚持读书,为女童争取教育权,由此受到武装分子的仇视和威胁。2012年10月,马拉拉在校车上惨遭塔利班的枪击,随后入院治疗。

为了表彰马拉拉的贡献,联合国宣布将每年的11月10日定为“马拉拉日”。作为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马拉拉说,如果一代人没有拿过笔,就会接受恐怖分子递过来的枪。这份荣誉属于曾为自己权利勇敢发声的每一位男孩和每一位女孩。

“在黑暗中,能认识到光明的重要;在沉默中,能认识到声音的重要;见到枪械时,就能认识到笔与书的重要”,“笔比剑锋”,马拉拉在联合国青年大会上做演讲时曾经这样说。

她为恐怖主义影响巴基斯坦儿童就学感动惋惜,称极端主义者害怕教育的力量,并呼吁社会开展一场战争,对抗文盲、贫困和恐怖主义。

马拉拉(网络资料图):“在黑暗中,能认识到光明的重要;在沉默中,能认识到声音的重要;见到枪械时,就能认识到笔与书的重要。

演讲末尾,马拉拉的结论振聋发聩:

“课本和笔才是威力最强大的武器,一个孩子、一位教师,一本书和一支笔就可以改变世界。教育是唯一的答案。”

我一遍遍翻读这些用血泪撰写的演讲稿,一次次感动感慨。希望更多巴基斯坦少年将来能够放下枪,拿起笔,从教育中获得力量,书写巴基斯坦新的明天。

 

(责编:王书央)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巴基斯坦 80后 博客日记 爆炸声 人体炸弹

评论资讯台湾香港文史地方华商

新闻热图>

最新热点>

太原市委组织部长被查 曾“失踪”14天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图片精选>

视频>

论坛热点>

新闻推荐>

昆明“蟒蛇少年”与25条蛇同居10年(组图)

刘铁男案今宣判 其情妇遭生命威胁后举报

评论|资讯|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新加坡|云南|吉林|红色|南粤|中原|书画|丝路|鲁东|创新|创投|成渝|赣鄱|钱江|食品|IP电视|华商|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