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男》电影拍摄周期极短,完全不是一部电影的操作态度
为什么中国人爱拍综艺电影?
综艺节目拍成电影在中国也并非总能大卖,只是《奔跑吧,兄弟》和《爸爸去哪儿》的商业成功太过“扎眼”。在这之前,《中国好声音》、《快乐男声》、《我们约会吧》都翻拍过电影,但几乎都成了炮灰。但“跑男”和“爸爸”的成功,还是让更多综艺节目蠢蠢欲动,想捞“综艺电影热”一杯羹。总而言之,电视人将综艺节目推向大银幕,除赚快钱,最大的诉求是提高节目影响力,从而提升电视台品牌;而对于电影人来讲,估计就是赚钱了。
先天优势:拍摄周期短,来钱快
相较电影大片动辄拍摄一年半载、小片也要花费数月的周期看,在时间几乎等同于金钱的当下电影圈,综艺节目拍摄大电影占足先天优势。以《爸爸去哪儿》和《跑男》为例,《爸爸去哪儿》第一季节目2013年12月27日结束,电影于2014年1月31日公映,前后间隔一个月。《跑男》接档速度更快,节目1月16日收官,电影版1月30日上映,前后仅隔半月。
据制片人李亚平透露,最初电影计划上映的时间更早,考虑到市场发行需要,本想1月16日《跑男》收官后,下一个周五(1月23日)就推出电影版,做到无缝衔接,但由于制作时间关系,未能成型。李亚平明确表示:大年初一这个时间,“基本上没有考虑过”。
事实上,制作方完全了解综艺节目电影版之于观众的意义——它本质上是一档付费的电视节目,是一档热播综艺节目的“最后一期”,“趁热打铁”是必须的。而对《爸爸去哪儿》、《跑男》这种级别的电视节目来讲,已经在受众中产生足够影响,“收视连续破3、稳居同期综艺节目榜首”就是制作方手握的最大王牌,“最后一期”电影版只不过是载体和终端变了,即使拿到网络上付费点播,也会有观众买单,但不会有这么高的收益。所以像“跑男”这种制作周期短(演员拍摄6天)、圈钱快(目前票房已达2.6亿)的电影,哪个制作方会拒绝?
经验教训:《爸爸》与《好声音》不同的示范效应
与《跑男》和《爸爸去哪儿》豪的电影票房相比,同样收视爆表的《中国好声音》电影版则像放了一颗哑弹,黯淡而终。制作者们也在总结经验教训。舞美师举例,此前天娱已经做过太多尝试,给快男选手拍电影《乐火男孩》,综艺节目《我们约会吧》电影版,但都失败了,倒是《快乐大本营之快乐到家》票房过亿,让电视人看到商业成功的苗头。 舞美师说:“热播综艺节目拍电影的关键不是重新编故事,而是要延续节目的内容和精髓,从而在电影中延续观众的感情。如果让‘跑男’7个嘉宾演一个完全跟节目一点关系都没有的电影,票房也会很惨。《中国好声音》电影的失败原因也在于此,况且‘好声音’火的是节目,而不是学员,先天条件更差。如果把‘好声音’决赛搬到电影院,票房也不会差。”
舞美师分析,“不要小看现象级综艺节目的制作难度和影响力,电视节目是普罗大众的,并且免费,只有达到非常高的级别,甚至满足绝大部分观众的口味,才可能走红。而电影还有可能通过营销,忽悠充满好奇心的观众走进影院看烂片,但对电视来说,如果不好看,观众一期就弃掉。”
纵观近几年走红的综艺节目,能达到现象级的也没几档。对综艺节目转化大电影来说,“节目收视率不到3点的,基本都悬”。李亚平早前也透露,最初曾想把《爸爸回来了》、《十二道锋味》搬上大银幕,但最后基于节目题材和影响力等作罢,最终决定把“跑男”拍成电影也是经过犹豫的,“节目在播出前两期时都还觉得这和一个成熟的节目有距离”。而上述种种“条件”也意味着——想要简单把一档综艺节目搬上大银幕赚快钱,并不太容易,虽然它的制作的确很简易。
长远构想:在好IP难求的时代,扩大产业链效应
此外,电视人热衷将综艺节目拍成电影也是基于大环境,在一个好IP难求的时代,碰上一块肥肉,谁都想分一杯羹,每个节目组、每个制作方都会千方百计地想把产业链拉长一点。
以电视台为例,目前较为单一的收入还是广告,但真正能靠广告盈利的也仅限央视、湖南卫视等几家。而《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则给予电视台走产业化道路提供一个不错的范本,集中做好一两个IP,继而拍电影、开发游戏,激活运转整个链条。
舞美师说:“以后看到《爸爸去哪儿》,大家自然想到是湖南卫视的;看到《万万没想到》,会说是优酷的。但湖南卫视那时也许就不只是一家电视台,是全产业链;而优酷也不单单有视频,还拍电影、电视剧、做游戏。即把一个IP做火后,所有都围绕这个IP去衍生。而全产业链被打通后,通过品牌吸引的人气和流量迟早也都会变现。况且,通过大电影将一档节目影响力提升,会让电视台品牌增值,那第二年招商时其节目冠名费自然提高,而这些环环相扣的附加值,或许才是电视台和制作方们更看重的。”
下页内容提示:
观众觉得跑男好不好看?
责编:栾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