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中国,拉美国家的现实选择

2015-05-20 06:39:23来源:海外网
字号:

20150520061135545.jpg

继2013、2014年习近平主席两次访问拉美,和2015年1月首届中国-拉美及加勒比国家论坛后,李克强总理于5月19日启程,开始对拉美巴西、哥伦比亚、秘鲁、智利四国为期8天的访问。

国际间纷纷估计,此次李克强总理的拉美之行将和到访四国签署一系列双边合作协议,内容可能包括引人瞩目的、穿越安第斯山脉的巴西-秘鲁“两洋铁路”蓝图等基础设施项目合作意向,包括货币互换协议和融资贷款等在内的金融合作意向,以及资源、原材料开发项目等等。随同李克强总理出访的有多达120名以上的商界代表,这似乎也从另一方面佐证了这一点。

按照智库“国际-美洲对话”(Inter-American Dialogue)的推算,2014年中国对拉美贷款达220亿美元,“超过了世行和美洲开发银行等老牌对拉美投资机构”。在他们看来,投资开发拉美资源、原材料固然是为了满足中国自身发展需要,投资铁路、公路、港口、电力等基础设施,同样是为了便于开发、运输拉美资源产品。此番李克强总理出访的三国中,巴西是中国铁矿石、大豆等多种资源的重要来源,智利和秘鲁则是铜矿石、铁矿石、硝石等矿产品的供应大户,因此同样是“资源之旅”

然而,有些激进的分析家开始重弹“经济殖民”的论调。不过,这种论调并不符合拉美各国政府、经济界的主流认识。

首先,拉美许多国家由于自身经济结构特点,本身就将资源产业当作重要经济部门,正如许多分析家所指出的,2009年起拉美各资源大国在很大程度上受惠于中国资源、原材料需求的增长。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提升,对资源需求增长有限,中国等新兴大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成为资源大户们最重要的“生财之道”。一些欧美分析家也指出,对中国近期经济放缓导致资源需求下降,拉美各资源大国是有所不安的,惟恐对自身经济产生拖累。此次李克强总理的访问在某种程度上还带有安抚性质,即强调中国经济增长“新常态”足以保证资源需求的平稳,不至于影响拉美各国经济表现。很显然,这种基于供求关系的互利,与以单项掠夺、迫使资源生产国经济结构畸形发展的“殖民经济”大相径庭。

其次,正如许多分析家所言,拉美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改善,不同程度受制于基础设施的老化和薄弱。有资料显示,仅巴西一国就有1/3的既有铁路线需要更新,交通瓶颈阻碍了拉美各国间经贸互动的发展,而电力等的匮乏则妨碍各国制造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基础设施是长线投资领域,拉美国家自身难以独立承担,美国主导的金融机构对此又缺乏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拉美各国求助于中国在情理中。这些基础投资项目固然有利于中国对当地资源的开发、运输,却同样甚至更加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不仅如此,由于援助、信贷往往附加苛刻条件,且一些拉美国家因种种原因很难满足信贷要求,“老牌对拉美投资机构”常常不愿向部分拉美国家或拉美国家项目提供融资方便,在这种情况下拉美各国也只能另辟蹊径。可以说,拥抱中国,是拉美国家审时度势的现实选择。

事实上,拉美各国并非“一边倒”求助于中国,而是同样向美国、欧洲甚至委内瑞拉资金伸出橄榄枝,并希望通过这种左右逢源、来者不拒的灵活姿态,获得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目标市场,如巴西媒体所言,“伸开双臂拥抱中国”,是一种主动、自主的姿态,这种姿态并非单纯对中国一国作出,所谓“经济殖民”自然无从谈起。

当然,由于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加上与拉美许多国家存在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因此近年来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迅速、稳定。此次李克强总理访问的四国中,巴西、智利、秘鲁三国都以中国为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是秘鲁最大的投资来源国,双方对彼此间的经济合作都提出更多要求并寄托更大希望。对拉美各国而言,希望改单纯资源供需关系为“可持续、多元化”的经贸合作关系;而对中国来说,提高投资效率和安全性,则是未来需要格外重视的层面。

(陶短房,旅加学者,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推荐阅读】

李克强出访拉美四国系列解读

之一  总理出访拉美落实中拉全方位合作

之二  “克”服中等收入陷阱,“强”化中拉战略合作

责编:王书央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