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腔】“习马会”,两岸布了30年的局

——“习马会”系列解读(六)

2015-11-07 06:51:47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两岸先是定下“九二共识”政治基础,再逐步升高交流层级,近7年多来,两岸关系又建立了和平发展的大框架,经贸、人员往来渐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境,这些都是“习马会”发生的前提所在。而“习马会”一旦发生,就让两岸这30多年的努力,产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习马会”突如其来,包括许多跑台湾新闻的老记者事先都没得到半点风声。但突如其来并不等于仓促上马,“习马会”的发生其实经过层层铺垫,往近了说,国台办和台湾方面陆委会事先已经过多次沟通,往远了说,准备时间甚至可以说超过30年。

两岸交流的历史沿袭一条从民间到官方的线路,几乎每一个或大或小的突破都经过双方反反复复的推手角力,可谓步步艰辛。1987年台湾开放老兵探亲,两岸民间往来猛增,但台湾当局仍秉持“不接触、不妥协、不谈判”的三不政策,两岸官方除了公开喊话之外几乎没法交流。

1990年台湾成立海基会,次年大陆成立海协会,这两个民间组织成为两岸官方授权代表,两岸制度化协商拉开帷幕。人们把海峡两会比作“白手套”,意思就是两岸官方要握手,先得带上手套,以免肉帛相见。

为什么不可以官方直接接触?最大的原因,是两岸对彼此的定位、地位的认知存在分歧。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既然两岸官方拿不出一个相互都认可的身份和名义,就没办法对面相谈。

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了影响至深的“九二共识”,即双方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达“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并没有彻底解决双方身份认同的问题,但却极具智慧地取到了最大公约数,即两岸都承认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彼此承认都是中国人,一切都好谈,其他梢节分歧可以先放一边,留待以后。

正是有了“九二共识”,才有了1993年在新加坡举行的“汪辜会谈”,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推进两岸制度化协商的机制才得以确立下来。有了“九二共识”,才有了2005年连战的破冰之旅,国共两党才可以跨越60年的恩怨握手言和,此后,两岸间又多了一个交流渠道,就是国共交流平台。

国共交流平台虽然已经脱离了“民间”的身份,但仍不是官方渠道,还是白手套一双。两岸自2008年以来恢复制度性协商,签署20多项协议,各项交流突飞猛进,但官方直接接触的进展仍然阻力重重。

直到2014年,国台办和台湾方面陆委会的负责人才见了面,并且相互称呼官衔。到这一步,仍然不能视为两岸官方有了全面直接接触,而只能说两岸事务主管部门之间有了直接管道。

由以上过程可以看出,两岸官方对待身份认同的问题一贯极度谨慎。所以前两年,外界多预测若“习马会”发生,马英九应该会以党主席或经济体领导人的身份出现,而不太可能以地区领导人身份。因为从两岸事务主管部门的直接接触,一步跳到以两岸领导人身份会面,中间跨度实在是太大了。

结果,就在马英九已卸去党主席,大家都以为“习马会”已无望的时候,这个石破天惊的大跨度就这样来了。有评论认为,这一惊人跨越的实现,跟习近平的个人风格有关,只有具备足够的魄力和智慧,才能做出这一打破常规但意义重大的决定。“习马会”定调“两岸领导人会面”,并且互称“先生”,让原本的难题不再是问题。

两岸先是定下“九二共识”政治基础,再逐步升高交流层级,近7年多来,两岸关系又建立了和平发展的大框架,经贸、人员往来渐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境,这些都是“习马会”发生的前提所在。而“习马会”一旦发生,就让两岸这30多年的努力,产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文/黑白自在)

本文为海外网“港台腔”(微信ID:gangtaiqianghktw)栏目原创,如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放眼两岸三地局势走向,独家评论港台时事热点,港台腔还有更多精彩分析。

qrcode_for_gh_0fc5cbdf446f_258.jpg



【海外网·“习马会”系列解读】

【港台腔】“习马会”为何选址新加坡?

【港台腔】“习马会”将两岸关系带入3.0时代

【港台腔】“习马会”为两岸新局埋下伏笔

【港台腔】面对“习马会”绿营为啥如此吃味?

【港台腔栏目好文推荐】

【港台腔】“英伦”再战 有热闹有门道

【港台腔】朱立伦的两岸牌怎么打?

【港台腔】广州张夏会背后的潜台词

【港台腔】蔡英文变成两岸“温和”派了吗?

责编:刘国民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