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火星救援》揭秘火星银幕变迁史

2015-11-26 19:25:56来源:海外网 分享:
字号:
摘要:对火星的探索反映了我们对这颗“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近邻星球极大的兴趣,也会被体现在当下的文学、影视作品中,纵观火星在流行文化中的形象演变,基本代表了人们对火星态度以及认知程度的变化。

  2、戏谑无止境

  随着科技的发展,火星上没有人的事实早已深入人心,除了像斯大爷这样的“老顽固”还不惜劳苦地改编早已不合时宜的火星人入侵地球的作品,火星人早已成为主流文化戏谑的对象和少年儿童的玩具,原本可怕的“八爪鱼”也变得越来越可爱。

  影史上第一部搞笑的火星人影视作品出现在1962年, 当时科技恐惧阴影已经淡化,科幻作品不再单一的沉重,一套名为《火星叔叔马丁》的剧集红遍北美,该剧塑造了一个来自火星、头上长着天线、神经大条并会超能力的马丁叔叔。轻松幽默的故事和生动活泼的形象深受观众喜爱,且该剧于上世纪80年代被引进内地,同样大受欢迎。不过马丁叔叔更为知名的是1999年的电影版,该片在北美票房惨败(3600万),但在内地却广为流行,由《回到未来》中博士的扮演者克里斯托弗·洛伊德诠释的马丁叔叔和蔼可爱,该片几乎可以看做是疯狂搞笑版的《外星人ET》。

  《火星叔叔马丁》

  电影版《火星叔叔马丁》出现的时期正值NASA首次在火星表面着陆(1997年)而引发的的“火星热潮期”,同期大量关于火星题材的作品孕育而生,清一色为不着调的脑洞作品。

  1996年著名导演蒂姆·波顿的《火星人玩转地球》改编自1960年代一套极受欢迎的火星人主题的卡牌,片中大脑袋细身材的火星人形象就是源自卡牌中的形象,而故事则是导演向1950年代的B级科幻片致敬之作。电影模式为经典的外星人入侵,但内容却是极致的调侃与轻松的幽默,火星人一再戏弄政府高层,最终却被一首老歌击败,典型的波顿式戏谑。

  《火星人玩转地球》

责编:栾雨石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