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的欧洲足球联赛
(从图中可见,联赛使用专业足球场,而非标准田径赛场,下文还会提到)
“在欧美国家,体育产业占GDP的比重大约在2%~3%”,易剑东介绍说:“在美国,体育产业是第七大支柱产业,每年的产值是汽车产业的两倍。”但目前中国体育产业占GDP比重只有0.55%(2010年数字),且7成以上是由体育用品制造业贡献的。
中国体育主管部门的工作重心是竞技体育,竞技体育又以奥运战略和全运战略为重中之重,体育主管部门所掌握的体育产业核心资源,自然首先要为这两个战略服务,这种状况直到今天还没有得到本质上的转变。
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主要依靠成熟的职业体育赛事体系和发达的体育产业来支撑,目前在中国,无论是职业赛事体系还是体育产业,都十分稚嫩。成熟的体育产业需要时间,这显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以中国最热闹的“中超”为例,深入看看体育产业与体育场馆之间的关系:
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上)和中国足球超级联赛(下)
这两张图的对比,是西方和中国在体育产业和体育场馆使用上的一个缩影。
英超联赛,使用的是专业足球场,场地与座席贴邻,球员与观众之间近距离互动;
中超联赛,使用的是中国遍地开花的大型标准田径赛场,观众与比赛场地之间被长长的跑道分割。这些球场在建造之初大多是为了各方面体育队,或者是承办省运会、全运会等综合赛事才兴建的。
根据2015年的数据,中国目前仅有5座专业足球场,集中分布在上海、成都等地,尽管近年球市火爆,中国的足球俱乐部在国际转会市场一掷千金,但中国大多俱乐部仍然都在使用标准体育场,而并非专业足球场。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在中超赛场上,像上图显示的座无虚席的情况,其实并不多见。大多数情况下上座率并不高。根据“世界足球网”2015年的数据,中国足球超级联赛的场均上座人数为22580人。而我国大型体育场动辄五六万人的容量,确实太过浪费。
在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计算:2015年中超联赛共有16支球队,实行主客场制。每支球队要踢38场比赛,赛季有30轮比赛,共计240场。这240场球赛最具观众规模的赛事,其实还填不满一个大型场馆一年的运营时间,而我们的体育场规模在45000人以上的,仅互联网上不完全统计,就已接近40个。
责编:栾雨石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