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3岁的孙海东,此前经历过两次我军改革,5年间换了2个单位、3个岗位,离家越来越远,妻子只好“以不变应万变”,扎根在老家临汾,直到2013年才办理随军手续,一家团聚的时间刚满2年。
走还是不走?面对记者采访,他当时纠结的心境仍清晰写在脸上。“可是,天底下哪有不做牺牲的改革 啊?”孙海东憨憨一笑,讲起了怎么给妻子“掏心窝子”:“军队改革是为了能打胜仗,大家小家都是受益者。你看,经过这些年的改革,我从一名地方大学生成长 为团职干部,你脸上也有光啊!现在为了改革,我们再分居几年算什么呢!”
通情达理的妻子笑了,孙海东心里悬着的“石头”也落了地。
一家之难,折射众家之难;一人所盼,反映国人所盼。在这次移防搬迁中,集团军政治部副主任魏志忠既打先锋,又忙善后,类似的事经历太多了:“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在改革大考面前,没有思想波动不可能、也不现实,但集团军上下没有一个人发牢骚、撂挑子,计较个人得失。”
在集团军移防搬迁动员部署会上,军长薛爱国的一段话对官兵触动很大:“我们天天想改革、盼改革,现在改革真的来了,我们必须以绝对服从的实际行动,体现对党的绝对忠诚。是第27集团军的人,就要当好英雄部队的传人,再打一场改革的‘长津湖之战’!”
1950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官兵冒着-41℃的严寒,在严重冻伤情况下,于朝鲜北部长津湖恶战10昼夜,全歼美军“北极熊团”,取得中国军队对西方国家军队在主要战役上的一次重大胜利,一举扭转了朝鲜战争大局。
不同的年代,同样在冬天;两次不同的军事行动,需要的却是同一种政治品质。
“撤并降改听党的,进退走留看我的”“党叫干啥就干啥,打起背包就出发”“决不讲价钱、决不打折扣、决不搞变通”……穿越时空、本色不改的第27集团军官兵,以“听党话、跟党走”的赤胆忠心,义无反顾地投入改革洪流中。
部队搬迁搬什么?集团军党委立下“不损坏营区一草一木,不带走一件营产营具,不留下一个历史遗留问题”的移交铁规——
责编:宋胜男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