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开新业,陋居另起家
新营区条件环境到底有多艰苦?
印象中的石家庄营区是这样的:整洁的营房、漂亮的绿化、完善的设施、便利的办公生活条件……
但在这里,目之所及,是窄小的营院、低矮的营房、斑驳的墙壁,就连刚刚清扫出来的路面,也是坑坑洼洼的。办公桌更为简陋,大部分是由旧木板、钢管和角铁拼装而成,或者是从旧货市场淘来的。
采访中,记者听说这样一个细节:20多天前,上级机关工作组前来考核干部,布置会场时,从党委会议室找到各业务处室,竟然凑不齐6把颜色、样式相同的椅子。
这个营区原来驻守着某旅7个营,清一色是连队的宿舍、连队的食堂、连队的操场,如今搬进来一个集团军机关和直属分队,顿时显得十分局促简陋:指控系统没有,需要新建;战备库室太小,需要扩建;办公场所缺乏,需要再建;水电线路老化,需要改建……
由于没有足够的住处,集团军部门以上领导全部住在办公室。记者推门一看,一个铁架子铺上一块硬木板,就是一张行军床。军长薛爱国身高一米八五,躺在上面顾头不顾脚,只好在床尾接上两条板凳。
不过,也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地方。走进由坦克二营学习室改造的集团军作战值班室,记者终于感受到了 军营的信息化气息:满墙的巨型屏幕、齐全的指挥席位,有线、无线、网络、光缆各种通信手段全面覆盖,接哪哪通、叫谁谁到……信息化处处长张锋利介绍说,别 看这里的面积只有原来的一半,但功能一点没降、要素一个不少。
其实,为确保指挥控制不断线,早在正式移防搬迁之前,集团军先遣组就已经来到了这里,他们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构建作战值班系统。
营区毗邻大寨。1953年,大寨村党支部叫响“先治坡、后治窝”,组织村民向穷山恶水宣战,他们凭着一双手、两个肩膀,一把镢头、两个箩筐,用10年时间彻底改变了“七沟八梁一面坡”的落后局面。
历史的天空,总有相似的星光交相辉映。半个多世纪后,这个集团军党委也喊出了几乎同样的口号:“先战备、再办公、后生活”。
责编:宋胜男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