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民科”郑晓廷和他的恐龙博物馆

2016-03-09 14:15:32来源:新京报
字号:
摘要:从一个初中肄业生,转变成一个知名的古生物学者,再加上其间金矿矿长的身份,让人不由得质疑郑晓廷学术的成色。

  郑晓廷说,喜欢上古生物学多少有些意外。上世纪90年代末,他在报纸上看见一篇报道称,中国的化石正在大量流失到国外,连周口店人头盖骨这么重要的化石现在都已经找不到了。这篇报道对郑晓廷的触动很大,他开始研究并收藏古生物化石。

  据郑晓廷自己估算,从建馆至2009年,金矿先后投入了3.9亿元征集化石和矿物。如今,天宇自然博物馆不仅有338.6克拉的中国最大钻石,还有世界上最大的紫水晶洞、绿松石,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珍藏了世界上最多的古生物化石标本。

  天宇博物馆馆藏之丰富就连见多识广的专家也是叹为观止。

  中国最著名的恐龙专家、中科院北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说:“如果以我入行到退休所做的研究量计算,天宇博物馆的馆藏量够三代研究员进行研究。”

  走进这家博物馆,记者看到的是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的史前世界,它有三项收藏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世界之最”。除了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博物馆之外,一根长达38米的树干化石是世界上博物馆收藏最大的硅化木;另有世界上最大的中华龙鸟化石也陈列于该馆,这一保存完好的中华龙鸟化石长达3.8米。

  在另一个展厅,大大小小近万块石板上,密密麻麻布满的全是两亿多年前雄霸海洋的鱼龙等海洋生物化石。

  一个半人高的玻璃橱窗内,陈列着几十窝恐龙蛋化石,就像它们快要被孵化出来一样。如此盛景连中科院周忠和院士也不由得感叹:“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成窝的恐龙蛋。”

  博物馆馆长的“解剖课”

  食堂的菜单常“被动”增加食材,这都是郑晓廷解剖研究剩下的。

  新京报记者见到郑晓廷时,他正在电脑上看恐龙化石的照片。

  目前,除了几个合作项目外,郑晓廷还独立承担一个国家科学自然基金项目:下白垩统热河群鸟类化石形态和分类学研究。

  郑晓廷看照片看得特别仔细,一张一张的放大,耐心地观察。他说,这是他目前工作的常态,他有对抗这样枯燥工作的方法,就是每40分钟会起身,打一套自创的拳法。

  郑晓廷之前的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是来源于这样的观察。

  2015年,郑晓廷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等专家合作,对来自河北约1.6亿年前的一件奇翼龙化石开展研究。结果发现,奇翼龙的前肢和后肢上长有一种特殊的、僵直长丝状羽毛,棒状骨与手指间具有皮膜。

  这是人类首次发现具有皮膜翅膀的小型恐龙。这一成果发表在《自然》上,它还被评为中国2015年十大地质科技进展,代表着中国学者在鸟类起源研究方向上再次取得新成果。

责编:宋胜男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