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民科”郑晓廷和他的恐龙博物馆

2016-03-09 14:15:32来源:新京报
字号:
摘要:从一个初中肄业生,转变成一个知名的古生物学者,再加上其间金矿矿长的身份,让人不由得质疑郑晓廷学术的成色。

  “做之前你得做大量的调查论证,不是不负责任的乱想。”

  郑晓廷也关注时下正热的“诺贝尔哥”郭英森,他不想掺和到这场有关民科之争的话题之中,尽管他不否认自己也是一名民科。

  郑晓廷说:“我这个民科和他们不一样,我是从企业走出来的‘民科’。在企业中做研究,你得指导生产,得对企业负责,对国家投入的钱负责,你得根据你的实际问题来设立研究的课题,做之前你得做大量的调查论证,不是不负责任的乱想”。

  一直以来,民科在中国的热度不低。对于民科,比较通行的定义是:民间科学爱好者或者研究者。相关研究表明,中国的民科起于“大跃进”时代,在上世纪80年代达到顶峰,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后,哥德巴赫猜想成为民科关注的学术焦点,时至今日仍不断有人宣称,解决了这一“世界性的难题”。

  除“哥德巴赫猜想”外,还有永动机、相对论、进化论等也是民科关注的焦点,但很少有民科的研究能得到科学界的认可。

  作为一名民科,郑晓廷也曾质疑过进化论。他的第一本个人专著题目便是大得吓人、具有浓郁民科味道的《地球生物起源》。

  在这本书的序言中,郑晓廷说,促使其写这本书的一大原因是,“达尔文没有讲明白地球生物变化形成的真正原因”。不过,郑晓廷很快意识到自己当时观点的不成熟。他将这本书也赠送了一本给记者,但特别交代,“不用去看”,“因为写得不成功”。

  郑晓廷说,其实真正的民科很多,央视《我爱发明》介绍的对象,基本上都属于民科,“他们来自民间,并未接受系统的科学训练,但通过不断地实践,摸索出新的东西,解决了现实问题”。

  从他们身上,郑晓廷看到了自己十六七岁时当锅炉工时的样子。

  当时,郑晓廷和另外一个小伙子在一个岗位。两个年轻人一起憧憬未来,郑晓廷喜欢发明创造,当时满脑子都是想如何把锅炉工艺改进,“因为每天人工铲煤太累了”;另外一个小伙子则一直想着出国。

  于是,两人下班后一起看书,一个自学机械、工程;另外一个则捧着英语书、听《美国之音》。

  郑晓廷满脸微笑地给记者讲述了这个励志故事。后来,针织厂接受了这位年轻锅炉工设计的方案,将锅炉改造成半自动工艺。不多年后,郑晓廷成为这家针织厂的副厂长,人生由此起步。而那位与他一起熬夜看书的工友,自然也得偿所愿,后来他真的出国了。

  新京报记者 谷岳飞 山东平邑报道

 

责编:宋胜男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