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西沙海权守护者:战士苦训连脱三次皮

2016-10-12 08:42:35来源:环球时报
字号:
摘要:在海防民兵哨所,《环球时报》记者看到墙面四块巨大的显示屏上图像星星点点,各种数据交错显示。《环球时报》记者跟随由警备区官兵和民兵组成的联合巡逻队在赵述岛上绕岛巡视。

  永兴岛上见证守护者苦与乐

  在西沙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天天堂、七日人间,十天地狱。初上西沙,一开始都被美景吸引,但时间一久就很难忍受西沙艰苦的生活环境。高温、紫外线辐射等都是考验。食物、蔬菜和淡水要等十天左右一班的补给船从海南送上来。此外还有娱乐活动的极度匮乏和远离亲人朋友的寂寞。

  三沙警备区政治部主任杨建波表示,国防动员是三沙警备区的重要任务,民兵训练向来非常受重视,但三沙抓建民兵训练的方式和内地很不一样,三沙民兵分散居住在各个岛礁上,建设一支相对固定的民兵队伍,难度可想而知。在三沙警备区蔡喜宏司令员、廖朝毅政委带领下,官兵先后乘船数万海里,十余次赴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登上全部有人居住的岛礁,进行实地调研,摸清兵力潜力。如今警备区把民兵骨干集中到海南本岛的基地进行训练,其他民兵则由现役官兵分散到各个岛礁上带领渔民训练。目前三沙民兵已覆盖所有有居民的岛礁,他们不仅维护治安、保护生态,更参与到协助维权执法、抢险救灾之中。

  按照要求,警备区的官兵们一年要有180天分散在各岛培训民兵,而有些岛屿上的条件非常艰苦。《环球时报》记者在鸭公岛上看到,为防备肆虐的台风,渔民和驻岛官兵只能住在低矮闷热的窝棚里。由于所有建筑材料都得从陆地上运来,水泥建筑的成本太高,这些高度不到两米的简陋窝棚只是由木条和塑料布搭建而成,屋顶上压着珊瑚石块。《环球时报》记者看到屋外整齐摆放着很多一米高的大桶,好奇地揭开桶盖,发现里面装满了清水——它们都来自岛上一座小型海水淡化工厂。驻岛民兵教官廖光杰说,淡水供应仍是岛上生活最大的问题,因为这里的海水淡化只能用来洗衣,还不能直接饮用,饮用水要从海南岛运过来。此外岛屿上最缺的是青菜,因为在高热环境下,青菜补给一次也放不了多久。廖光杰笑着说:“现在补给情况比以前好很多,鸭公岛现在已经开放旅游,每次游船来的时候也会顺路携带一些补给。”

  据政委廖朝毅讲,目前,警备区几乎每名干部都去过西沙、南沙。他感慨地说:“都是二三十岁的娃娃,常年在海上风吹日晒再加上劳累,都比同龄人老很多!”不过这样的环境有望好转,三沙各个岛礁的生活设施正在改善,补给船航次增加、供电容量加大、饮水工程也陆续兴建,甚至开始讨论在各岛礁修建直升机停机坪。在三沙市行政中心永兴岛上,医院、学校、邮局、机场、银行、超市、宾馆等各种设施一应俱全。岛上建有1个水培大棚和3个无土栽培大棚,总面积近9000平方米,所产蔬菜可以满足永兴岛的居民所需。在岛上的主干道“北京路”上,还云集着冷饮店、美容美发沙龙和面包坊,甚至还有家“绝味鸭脖”。《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永兴岛超市货架上的物品种类繁多,与普通超市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价格略微贵上那么一两元钱。国庆期间永兴岛又传来好消息——10月1日,三沙市永兴千吨海水淡化厂投入使用,加上永兴岛此前建设的海水淡化设备,预计每天可产淡化海水1800吨,足以全面保障驻岛军警民的用水需求。

  上一页123下一页

责编:王少喆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