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西沙海权守护者:战士苦训连脱三次皮

2016-10-12 08:42:35来源:环球时报
字号:
摘要:在海防民兵哨所,《环球时报》记者看到墙面四块巨大的显示屏上图像星星点点,各种数据交错显示。《环球时报》记者跟随由警备区官兵和民兵组成的联合巡逻队在赵述岛上绕岛巡视。

  《环球时报》记者马俊拍摄的民兵在鸭公岛训练场景。

  民兵配合赶走“菠萝船” 战士苦训连脱三次皮

  在西沙探访中国海权守护者

  【环球时报赴三沙特派记者 马俊】作为中国陆地面积最小、总面积最大的城市,海南省三沙市成立4年多来一直挺立在国家主权斗争的第一线。这里的军民不仅常年与外籍非法渔船斗智斗勇,并直面域外大国对我主权的侵扰行为,甚至还遭遇到一些西方媒体的诋毁。这些报道肆意歪曲中国的正常海上维权行动,尤其是对三沙民兵更是充满各种妖魔化的描述。《环球时报》记者近日登上西沙多个岛礁,探访这些南海守护者,听他们讲述守护海权的故事。

  鸭公岛上出了“海上鲁智深”

  三沙市管辖的海域超过200万平方公里,但陆地面积很小,常住人口仅千余人。渔民们主要散居在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大大小小的岛礁上。这对于常年在陆地上生活的人而言颇有些不习惯——三沙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各种船只,通勤时间更是长得惊人。《环球时报》记者乘坐三沙警备区的新型综合补给舰从海口前往永乐群岛,足足用了17个小时。

  鸭公岛是永乐群岛上小岛礁之一,面积才0.01平方公里,仅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小岛完全由珊瑚碎石组成,只有70多名渔民在此定居。当《环球时报》记者换乘的冲锋舟靠岸时,在蓝天碧海衬托下的这个白色小岛上,一队穿着海洋迷彩制服的身影映入眼帘——这就是在南海威名赫赫的海上民兵!

  三沙警备区司令员蔡喜宏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说,三沙有着悠久的海上民兵传统,在系列海上维权活动中都曾发挥重要作用。2014年这里发生过外籍渔民试图强行登岛的事件,就被我们岛上的民兵和渔民携手逼退并驱离。如今非法作业的外籍渔船看见他们那身海洋迷彩服就“闻风丧胆”。

  接受采访的女民兵吴颖透露,鸭公岛上的民兵由不脱产的普通渔民组成,他们接受警备区的培训后,在生产作业的同时承担着警戒和维权等任务。民兵接受的培训除了军人队列动作等传统课目外,还有海上渔业安全生产、应对处置海上突发事件常识、海上防病救护卫生常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她自豪地说,这里是我们的祖宗海,也是我们的家,所以看到非法外籍渔船一定会去驱赶。吴颖描述说:“外籍渔船的形状和中国渔船不一样,船体很小很短,我们把它叫作‘菠萝船’。民兵培训内容中有专门的船型识别科目,在很远的距离就能判断出来”。在谈及维权行动的危险性时,她表示:“在家门口保卫自己的劳动果实,我们理直气壮,不害怕。”

  但毕竟是战斗在海上维权第一线,也不乏危险时刻。老民兵李遴君右手上有一道疤痕清晰可见,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2015年在配合海警执法时,遭遇外籍渔民的抵抗。当时面对8名非法外籍渔民的疯狂反扑,李遴君干脆利落地摆脱纠缠,直扑躲在最后面的船长。恼羞成怒的船长猛地用锋利的鱼叉向李遴君刺去,他躲闪不及,右手被鱼叉划伤,鲜血直流。但李遴君顾不上伤势,直到与执法人员一同制服所有外籍船员后,才将伤口简单包扎。以寡敌众的这一仗,也让李遴君成为三沙远近闻名的“海上鲁智深”。

  除了应对外籍渔船的侵渔行为外,三沙市还面临更复杂的侵权环境。中国政府于1996年划定了西沙群岛的领海基线,保护中国的领海不受侵犯就成为警备区的重要职责。2014年2月,西沙浪花礁3块领海基点主权碑被损毁,周边还聚集大量不明国籍渔船。面对超过3米的风浪,警备区政委廖朝毅、三沙市副市长冯文海毅然带着永兴人武部部长符志辉和民兵冒着生命危险赶赴一线。在现场,符志辉面对两艘渔船的疯狂冲撞,整个人被甩到海里,因为及时抓住缆绳才保住性命。政委廖朝毅在抵近礁盘时因风浪太大被打翻在船上,胳膊脱臼,他强忍着剧痛指挥人员完成拍照、测量、取证工作,并及时上报情况,给国家外交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上一页123下一页

责编:王少喆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