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吉林陕西山东江西内蒙古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华商滚动
2013年10月14日16:56|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字号:
摘要:近些年,有人借“反思”之名任情曲解“文革”,罔顾历史事实,用个人想象代替客观描述,用断章取义代替理性分析,用成见和情绪化看法代替公允的结论,这样的“反思”,究竟有何价值和意义? |
关于所谓毛泽东拖延周住院治疗的情况,该书作者早就撰文解释过。这篇文章发表在1986年1月4日《人民日报》,题为《在最后的日子里》。作者那时已承认,周恩来为顾全大局,“强支病体,靠输血坚持工作,不分昼夜地抱病操劳”,比较客观地叙述了周因忙于国事而延期住院治疗的情形。事实上,只要稍翻材料,我们亦可知道周恩来在病重期间仍在进行繁密的政务活动。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许多事情只有周恩来亲自处理,其结果才更符合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对此,我们只能有一个词来形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同一位作者对同一件事做了判若两人、前后矛盾的描述,孰真孰伪,相信读者自有明断。
《晚年周恩来》称:“周恩来在治病的问题上,却无法像普通人一样为自己作主,一切要听由毛泽东的摆布。”笔者在《周恩来传》里翻到了周在1974年3月8日的一个批注,就是对医疗组拟定的《检查治疗方案》写的,其中说:“根据目前情况,病者倾向于这次不做手术切除。”同一天,周就此事给叶剑英、张春桥、汪东兴写了一封信,表示:“治疗方针仍按照你们原报告在这次施行膀胱镜检查,如可能仍采用通过膀胱镜进行电灼或者电切除;如因病情变化,需采用手术切除,则此次不予考虑,以后再议。”这次住院检查治疗,大体上就是照这个意见做的。
稽诸史实,周恩来的逝世,实际上对毛泽东的打击是相当大的。他虽然在许多方面不满意周,甚至认为周太软,但对周的兢兢业业、忠心耿耿是毫不怀疑的,在维系党和国家的日常运转方面也离不开周。“文革”期间,每当周出现危难之际,毛总是出以援手;每当党和国家需要恢复正常秩序的时候,需要落实有关政策(如干部政策、知识分子政策、文艺政策、教育政策等)的时候,毛也特别需要周的有力帮助。这是周屡经磨难而始终不倒的基本原因。
《晚年周恩来》中对毛泽东的丑化,触处可见。通过上述几例,我们不难发现该书是在给读者灌输一种图解历史、演绎历史的观念。读了这部书,总感到作者是在用一种思想意向拉着读者走。在这种思想意向背后,又若明若暗地隐含着一种强烈的情绪。正是在这种情绪的驱使下,作者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告别过去,完全抛弃了自己的过去,否定了自己的过去。然而,这种历史情结,并不是一声“再见”就能挥之而去的,它已化作潜意识深藏在作者心中,通过《晚年周恩来》这部书发泄出来。尽管作者看过不少档案材料,书中引用的史料确也不少,但因为笼罩着这层厚重的潜意识,就使得该书成为一种主观意图主观色彩浓厚、颇为情绪化的宣泄物,从而违背了历史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史德既不存,史识安在耶!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
![]() |
(责编:牛宁)
文革 周恩来传 统御之术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