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纸媒

海外网海外网>>评论>>原创评论>> 正文

王大可:限制访港人数,不如提升接待能力

2014年02月21日09:39|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处理香港和内地理念的差异,本来就是一国两制的弹性所在,需要注意的是防止有人借题发挥。而香港与其在征税、限额上增加双方不必要的心结,不如在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创新上下功夫。

香港和内地民众的交往历史,某种程度上是一部称谓变化史。从“阿灿”、“表叔”到“蝗虫”,不断与时俱进。“阿灿”是香港早期电视剧中的角色,也是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对内地移民带有歧视意味的俗称。随着到访的内地人越来越多,不少港人当着面儿笑容灿烂,“同记同记(同志)”地喊,背过脸去就改口称“表叔”,讥诮之意非个中人不能体会。从2012年开始,“蝗虫”成为部分香港人对同胞的新贬称,他们最初是刊登广告发泄不满,后来发展到上街直呛内地客。

有香港人大代表最近表示,应设定内地自由行旅客人数上限,他将于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议案。这种表态,在内地获得的理解和赞同声音非常有限。如同之前有人提议征收入境税一样,这让内地游客明显感到是冲着自己来的。众声喧哗之际,不少观察者忧心忡忡地认为,港人同内地人之间的矛盾可能将进一步激化。在笔者看来,限额、抽税动议,姑且不论可行性,都是扬汤止沸之举,若论釜底抽薪之计,还是治心。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内地游客“躺枪”之余,也感到很委屈,甚至细思恐极。当初嫌我们是穷亲戚,瞧不上,我们认了。后来内地日渐有钱了,“东方之珠”回归了。“非典”时香港百业萧条,中央力撑自由行,给香江对岸带来了人潮和钱潮。如今非但不感激,反而嫌人多了,碍事了。你们香港不是最看不惯那些“食碗面反碗底”的行为么?

部分香港民众缺乏包容心,将内地孕妇暗喻为“蝗虫”,并将内地游客在港购物、搭乘地铁时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全盘否定”,一方面是缘于实实在在的利益冲突,认为内地人动了本属于港人的奶酪,妨碍甚至侵夺了他们的饭碗、医疗福利和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是思想观念的差异。尤其是年轻世代,对于所谓民主、自由、环保等主题,都有更深的认同感。而一些政治力量借机炒作此类话题,鼓动港人与内地的对立情绪。

如果把“蝗虫论”作为一个两地摩擦的解剖样本,我们可以从中挑出地域歧视的文化遗毒,挑出谩骂和情绪化等非理性的语言表达,甚至有民粹的成分在里面。这些傲慢与偏见,除了意气用事、火上浇油,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内地和香港都应该反思。

从“双非”零配额到限购奶粉,两地利益冲突的防火墙早已开始构建。处理香港和内地理念的差异,本来就是一国两制的弹性所在,需要注意的是防止有人借题发挥。当你用手指着对方骂人的时候,别忘了弯曲的4个手指是回指向自己的。当然,内地游客也要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比如大声喧哗、随地吐痰、插队、在宾馆地毯上乱扔烟头等,提升个人素质才是王道,否则只会让人家瞧不起。而香港与其在征税、限额上增加双方不必要的心结,不如在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创新上下功夫。

扮演“阿灿”的香港演员廖伟雄息影后,一度沉寂,后来在广东种植有机大米“阿灿米”,他和“阿灿”的名号重新进入世人视野。“表叔”之称早已经销声匿迹。“蝗虫”这种恶称,又能持续多久呢?其实傲慢与偏见才是真正的“蝗虫”,吞噬我们的理性和心智,啮碎两地的信任和友善。若要开展“驱蝗运动”,不妨先从反思自身开始吧。

(王大可,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推荐阅读

    陈晓星:侮辱内地游客砸了香港的文明招牌

陈晓星:谁在炮制“中港骂战”?

高望:香港的“排异反应”并非可怕的事

王大可:港人“疑捐”,应多点建设性思维

(责编:邹雅婷、宋胜男)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香港,人大代表,蝗虫,自由行

评论时政国际娱乐文史地方华商

热图>

最新热点>

盘点世界各国文艺兵和劳军拉拉队(组图)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精选图片>

视频>

论坛热帖>

猜你喜欢>

北影学霸校花爆红 中国各校校花美貌大PK

盘点香港10大豪门媳妇(组图)

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