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紙媒滾動

海外網海外網>>評論>>人民日報報系言論>> 正文

  

雷泓霈:博士教中學就“沒出息”?

2012年12月04日10:55|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摘要:人各有志,不必強求,願意從中學教師干起,也挺好。因為“科學奠基工作”同樣有出息,同樣能作出讓人嘆服的社會貢獻。

  據媒體近日報道,清華大學博士蕭楊逃離科研,執教中學。其導師說:國家投入幾乎白費,實在可惜。“他的選擇讓我很驚訝,我徹夜失眠也沒想明白。他是我遇到過的最有天賦的學生。”

  而蕭楊則認為:我真的厭惡科研,堅持干一輩子科研一定不會幸福,當中學老師也挺好。“今年寒假我還幫一個微積分挂科的大一孩子補了兩天課,當她告訴我她補考得了90多分的時候,那成就感啊,杠杠的。”

  這不由得讓筆者想到一個拉小提琴的孩子,大學時代最后一場考試結束后,就將小提琴摔碎了。他說,他從來就沒有喜歡過音樂,僅僅是為了完成父母的願望,才忍痛拉琴的。現在,畢業程序結束了,他終於得到解脫了。沒有興趣的學習和工作,對人是一種巨大的精神折磨和苦痛,其發展動力、創造激情、奉獻精神、未來潛能都會被抑制很多。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為了人的發展——未來的和諧成長。教育提供給孩子的,不僅是知識,更有知識以外的精神財富,比如良好的情商發展、較強的生活能力、強健的個人體魄以及服務於社會的公心和社會責任感以及快樂心情。正像有些學校提到的:“教育孩子幾年,影響孩子幾十年”。這些發展,同樣是教育的重要責任和任務。

  可當下,教育的“物本”意識非常盛行,教育者、學校更願意將學生當作功名的承載者,當作某種崇高期待的繼承者。達到了這個目標,才算是教育成功,否則,就是“誤人子弟”、“浪費資源”。當然,因為國家對博士教育投入較多,人們多認為博士應該承擔更重要的科研工作,產出更多重大科研成果,也是人之常情。可如果這種“投入”忽略了他們的獨立選擇和本然興趣,甚至忽略了他們的“工作快樂”,這種“教育高期待”是不是有點自以為是、強人所難呢?

  所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說:“學生不想繼續從事科研,那就讓他走好了,真正喜歡科研的人會留下來做,沒有什麼好遺憾的。”該院教師郝雪梅也認為:“每一個個體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而不應為了集體壓抑自己的興趣。每一個個體好了,社會才會更加和諧。”

  就算是選擇了做中學教師,也不是不能做出突出成績。蕭楊博士能將自己的厚重學識化為深入淺出的講解,使理科課程充滿興趣,成為一種震撼般的引導,讓更多孩子樂意選擇科研事業,這種貢獻一點都不比當科學家搞科研卑微。

  人各有志,不必強求,願意從中學教師干起,也挺好。因為“科學奠基工作”同樣有出息,同樣能作出讓人嘆服的社會貢獻。

(責編:李文慧)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博士,教中學,出息

評論時政國際娛樂文史地方華商

熱圖>

最新熱點>

盤點世界各國文藝兵和勞軍拉拉隊(組圖)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精選圖片>

視頻>

論壇熱帖>

猜你喜歡>

1901年八國聯軍鐵蹄下淪陷的北京城

盤點香港10大豪門媳婦(組圖)

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