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東部分養殖場的白羽雞未經檢驗流入百勝餐飲集團上海物流中心,此事經央視曝光后,成為牽動公眾神經的又一起食品安全事件。但食品安全事關公眾最高利益,再復雜、再有阻力,也不能成為坐而不動的理由。 |
食品原料供應商當中,竟然形成了背離衛生要求的潛規則,從養殖到屠宰到加工的每一個環節上的從業者都對此心知肚明,卻都視若平常,合力把這些怪肉端到了消費者面前。
山東部分養殖場的白羽雞未經檢驗流入百勝餐飲集團上海物流中心,此事經央視曝光后,成為牽動公眾神經的又一起食品安全事件。央視記者對山東省內多地養雞場進行調查后發現,一些養殖戶給白羽雞違規喂食抗生素、違禁藥。而屠宰企業在接收這些雞前,幾乎不檢驗檢疫。
為了使白羽雞在短時間內長大長胖,養雞人要給它們喂食內含激素的“地塞米鬆”。為了使白羽雞在空間擁擠、空氣污濁的雞舍裡不至於生病死去,養雞人要給它們喂食阿莫西林等抗生素類藥物。為了防止雞產生抗藥性,還隔一段時間就換一種藥。這不是一兩家養雞戶別出心裁的選擇,而是存在於向洋快餐店輸送肉雞的多家養雞場內。吃著飼料、抗生素、違禁藥長大的白羽雞,體型肥胖多肉,實則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況,隨時可能倒下。
通過這些觸目驚心的信息可知,經常到洋快餐店大快朵頤的人們,吃到的有可能是內含藥物殘留成分的說不清、道不明的怪肉。地塞米鬆能催肥雞,殘留物也能催人肥。變著法兒用的18種抗生素能給雞治感冒,殘留物也可以損害正常人的健康狀況。“速成”白羽雞的問題上個月就曾被媒體披露,但有關部門檢驗后聲稱“合格”。如今央視的調查發現了連激素帶抗生素一起吃的新問題。這些雞怕不只是合不合格的問題,而是有害成分有多少的問題。
食品原料供應商當中,竟然形成了背離衛生要求的潛規則,從養殖到屠宰到加工的每一個環節上的從業者都對此心知肚明,卻都視若平常,合力把這些怪肉端到了消費者面前。用問題雞肉饗客,這已經突破了商業道德和良知底線。最可怕的是,整個鏈條上的人都習焉不察,以一種“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冷漠參與其中。問題是,做雞肉的不知道饅頭裡的問題,做饅頭的不知粉絲裡的問題,做粉絲的不知雞肉裡的問題,每個人都可以躲開自己挖的陷阱,但未必躲得開別人埋的地雷。這種行業性的操守問題,一方面固然是因商家逐利心切而生,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監管缺失所致。
書面的監管條例並不缺乏。《肉雞飼養管理准則》規定,養雞場要詳細記錄每天的用藥情況、雞群健康狀況、出售日期和購買單位等信息,但這些內容往往是屠宰場的檢測人員臨時代填的。《無公害食品雞肉》標准規定,活雞屠宰要經過檢疫檢驗合格后才能進行加工,但屠宰場往往並不設這道程序。《動物檢疫管理辦法》規定,出售或運輸的動物、動物產品經所在地縣級動物衛生監督機構檢疫合格,方可離開產地,但一身是藥的白羽雞往往無牌無証,一路綠燈地抵達餐桌。如果所有的監管措施都停留在紙面上,吃到問題雞肉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不同的食品安全事件,發生在不同的地點、領域,有著不同的細節,但深追就會發現,問題的根源總是:商家良知泯滅,官方監管不力。要解決問題,自然還是要喚醒監管者的責任心和從業者的羞恥心,讓麻木者醒悟,讓執迷不悟者沒機會為惡。此外,也可以換一下思路,嘗試用經濟杠杆來調節疏導。在目前的雞肉生產鏈上,養雞是薄利行業,一隻雞平均隻能賺一元左右,養雞場須靠大量養雞才能保証利潤基點。喂抗生素是為了實現高密度養雞,高密度養雞是為了控制雞舍擴大產生的成本。喂激素是為了縮短生長周期,縮短周期同樣是為了降低成本。可是消費者買雞的價格並不低,錢都讓誰掙走了?過高的物流成本和開店房租成本是問題的關鍵。如果有關方面能夠多想辦法,理順雞肉生產各環節的利益分配關系,把虛高的物流和房租成本降下來,讓活雞的售價提高,就可以要求養雞者提高生雞質量,不合格絕對不收。
當然,這是一個復雜的經濟課題,需要經濟專家和相關部門會商解決。但食品安全事關公眾最高利益,再復雜、再有阻力,也不能成為坐而不動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