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

中青報:反腐敗從正人心做起

2012年12月31日11:24    來源:中國青年報    方朝暉    字號:
摘要:如果我們真的重視制度建設,就應當重視人心和社會風氣問題﹔如果我們重視人心和社會風氣問題,就應該思考一下董仲舒及先秦儒家所提出的義利問題、均寡問題、賢能問題和養士問題,看看我們多年來做得有哪些不夠?

(一)

最近討論反腐的人多起來了。在眾多反腐的觀點中,最有名的立場是主張“從制度上反腐”。持這種立場的人多認為,隻有建立起良好的制度機制,才能從根本上杜絕腐敗。如果沒有良好的防腐制度,僅靠一時的動員,未必能長久,且易陷入“人治”的窠臼。

“制度反腐”這一說法,表面看來很有道理。但細想之下,卻又覺得不著邊際,無從下手。首先,任何制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要依賴人來運行。在中國社會裡,人、人際關系以及相應的社會風氣,對於制度能否發揮作用至關重要。其次,在官場內部,也盛行各種風氣﹔每一個單位、地域、部門、階層,每一個領域,均可能有自己的風氣,即潛規則。我們千萬不要小看風氣的力量。事實証明,在中國社會,一種風氣一旦形成,再強大的制度羅網也容易被它撕破。

有人把希望寄托在法治上,認為隻有“司法獨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然而,持這種想法的人可能沒有意識到,一旦司法真的獨立了,政府再也管不著它了,就立即存在著如果司法機關腐敗怎麼辦的問題。事實上,在一個腐敗成風的社會裡,任何權力機構都可能腐敗﹔這時讓某個機構脫離政府干預,成為反腐敗的最高權威,這個權威也可能演變成新的腐敗源頭。有人把“分權制衡”當作解決腐敗的有效制度,殊不知在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分權制衡的結果卻是國民經濟長期被幾個巨型集團所控制,而且是打著“民主”和“法治”的旗號進行的。

把反腐的希望完全寄托於制度,以為隻要大膽引進某種全新的制度即可創造奇跡,是天真的想法!

(二)

然而,上述分析絲毫不是說不需要制度防腐,也不是說不需要對權力的監督、制衡。我只是想提醒人們,奢談制度不如探索制度之路,重視制度不如研究制度之基﹔究竟什麼是中國文化中行之有效的制度建設,我們也不能僅憑幾個西洋政治學概念來畫餅充飢。

至少按照古人的理解,要在中國文化中建立制度,有時要先從“正人心”開始。這個“人心”的問題,就是社會風氣問題。如果把制度比作冰山的話,人心和社會風氣則好比汪洋大海,它們深刻地決定、影響著制度的運作。換言之,如果人心不正、風氣敗壞,要想建立起真正有效的制度,有時難於登天。

例如,早在兩千多年前,董仲舒在給漢武帝的《舉賢良對策》中就曾重點分析了當時為什麼會“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即政府防止犯罪的法令越多,人們犯罪的數量也越多﹔政府打擊犯法的措施越多,人們犯法的手段也越高明。董仲舒認為,這是因為社會風氣已經從根子上壞了。當風氣已徹底敗壞、當人心已極度糜爛,這個社會隻能像“朽木糞牆”一樣,愈治而愈亂。因此,董氏認為,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以“正人心”作為最重要的突破口,並從最上層做起,層層向下,波及整個社會。他說:

故為人君者,

正心以正朝廷,

正朝廷以正百官,

正百官以正萬民,

正萬民以正四方。

四方正,

遠近莫敢不壹於正。

(《舉賢良對策一》)

那麼,如何才能“正人心”呢?董氏提出四條,我結合儒家思想略加分析——

一是義利。儒家認為國家引導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之一在於辨明義利,不能把“利”字放在首要位置。“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大學》)這當然不是指不需要發展經濟,而是指必須在指導方針上擺正義利關系,並以“義”來指導所有的利益活動。用董仲舒的說法,老百姓愛利、逐利本來就像“水之就下”一樣本能、自然﹔如果不能正確引導,而是以利益成就作為衡量人的主要標准或促發展的主要動力,就會在一夜之間形成全民逐利的狂潮,毀掉社會道德的根基。

二是均寡。儒家認為財富分配公平與否,是決定人心朝向、社會風氣好壞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財富分配不公,多半是由於擁有特權的人與民爭利,導致貧富兩極分化。

三是賢能。移風易俗另一最有效的辦法是任賢舉能。這是因為在中國人的社會裡,上下之間的“風化”效應十分明顯。如果在上位的人人品正直、心術端正,自然會對下面的人產生感染力﹔如果在上位的人人品不端、心術不正,必然會“上梁不正下梁歪”。

四是養士。人才不僅要靠發現,還要靠有意識的培養。把培養過程制度化,就是董仲舒所謂“興太學、置明師”。這樣做最大的意義之一,是讓一批人才通過修習“六藝”樹立堅定的信仰,培養健全的人格,掌握治國的本領。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