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

劉奇:農民工及其六大衍生群體狀態解構【2】

2013年01月16日12:41    來源:海外網    劉奇    字號:
摘要:自然界的天幕上最引人注目的星群是北斗七星,現實生活中,這七大群體引人注目的程度猶如中國天幕上的北斗七星。不同的是,自然界天幕上北斗七星閃爍的是為人指路之光,而這七大群體發出的卻是一個個求助信號。

二、留守婦女

“老婆、孩子、熱炕頭”、“夫妻雙雙把家還”,這是構成中國農村家庭幸福生活的核心元素,但隨著農村大量青壯年外出打工,很多農村家庭僅僅具有法律意義上的形式,夫妻天各一方,名存實亡。

近現代以來,中國家庭曾遭受過三次大的沖擊。第一次是五四時期,西風東漸,歐風美雨襲華夏,一部分青年知識分子力圖沖破傳統宗法制度、封建禮教的束縛,以各種方式表達對舊式家庭的不滿。第二次沖擊發生在文革時期。由於狂熱的政治影響,親情之間的信任關系也受到嚴重破壞。夫妻、父子、兄弟姊妹等反目、決絕的情況波及上億家庭。第三次大的沖擊就是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打工潮的出現。中國農民工的家庭基本上處於半解體狀態,傳統的家庭觀念遭受到嚴重的沖擊,家庭倫理受到巨大的挑戰。

當前,在第三次沖擊下形成的“體制性寡婦”將近5000萬。她們既要照顧家中老人和小孩,又要承擔繁重的農業生產勞作,家務、農活一肩挑,生活壓力大,勞動強度高,身體素質嚴重下降,未老先衰﹔由於男人不在家,留守婦女普遍缺少安全感。她們既擔心老人、小孩和自己的人身、財產安全受到侵害,也擔心疾病、災禍等突發事件的發生,還擔心身在花花世界的丈夫拋妻棄子當“陳世美”。據2011年4月18日《新京報》報道,中部某省一名農民在17年的時間裡,強奸116人,這名嫌疑人侵犯目標十分明確:留守婦女﹔此外,由於長年過著牛郎織女的生活,留守婦女要忍受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雙重煎熬。中國農業大學一項研究顯示,69.8%的留守婦女經常感到煩躁,50.6%的留守婦女經常感到焦慮,39.0%的婦女經常感到壓抑。古代《詩經》和“后宮”裡的“怨婦”是因為宗法﹔“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中的“怨婦”是因為戰爭,“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的“怨婦”是因為理想,當下農村“怨婦”則是因為無奈。留守婦女的痛可以用河南省商丘市睢縣匡城鄉37歲的農婦朱冬梅創作的《新娘歌》來概括。此歌榮獲2010年中國十大網絡新民謠稱號,歌詞寫道:“月兒彎彎照新房,十家新房九家荒。新郎打工去城市,留下新娘守空床。新娘新娘在家忙,家裡家外挑大梁。下田學開農用車,回家又養豬和羊。汗水濕了新衣裳,日頭晒黑俏面龐。新郎新郎怎麼樣,莫忘家中苦新娘。在外莫與人爭強,更莫貪戀野花香。隻願平安早回轉,夫妻一起奔小康。”情切切,意惶惶,淒淒慘慘戚戚,讀之催人淚下。由於缺少溝通、交流,夫妻雙方容易在思想觀念、生活習慣、價值取向等方面逐漸產生差距,出現感情“隔離帶”,引發矛盾,導致婚姻出現危機,現在,在道德觀念原本極為保守的鄉土社會,婚外男女關系已不再是什麼諱莫如深的話題。

三、留守兒童

兒孫繞膝,這是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之一﹔養兒育女,這是家庭的主要功能之一﹔撫養未成年子女,這是《憲法》對父母規定的義務。然而,隨著農民工的外出,這些合情、合理、合法的基本倫理近乎土崩瓦解,現實中,不少農村兒童生活上缺少照顧,行為上缺少管教,學習上缺少輔導,思想上缺少教育,安全上缺少保障。據統計,2011年被稱為“時代孤兒”的農村留守兒童有5800萬人,佔農村兒童總數的28%,佔全國人口數的4%。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曾用獼猴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他把一些幼小的獼猴和媽媽隔離開來,再放置兩個“假媽媽”,一個是用硬邦邦的鋼絲做成,身上裝有奶瓶,另一個是用軟綿綿的絨布做成,沒有奶瓶。結果,小獼猴全都依偎在“絨布媽”身邊。這個細節可以看出幼兒對溫暖的需求超過了食物。當實驗人員把這些獼猴與從小和“真媽媽”一起長大的獼猴放在一起發現,缺少母愛的獼猴冷漠得多、殘酷得多。獼猴與人類基因的相似度達到94%,這個實驗足以說明,對兒童來說最好的環境就是父母本身。

現實生活中,大多外出的農民工父母,一年到頭只是定期寄些錢給孩子,本人很少回來探望,媒體報道,重慶人熊良山1989年到上海務工,到2010年的12年時間內,僅在2002年回家一趟,2008年兒子來上海看望父母時,他們竟然認錯了兒子。這種情境正是古詩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在新時代的翻版。長期與孩子隔膜,根本談不上心理的溝通,更談不上情感的融合。孩子不認識父母的事在這一群體中佔有不小的比例。親情缺失對留守孩子的心理發育、人格養成造成嚴重影響。相當一部分孩子不同程度存在孤獨、緊張、失落、焦慮等心理問題,生活和衛生習慣差,自卑、沉默、悲觀、孤僻,或表現為任性、暴躁、極端的性格。據四川省仁壽縣教育局調查,部分留守孩子因感覺“生活沒意思”,曾表示出“想輕生”的念頭。2010年,全國婦聯發布的《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活動調查分析報告》顯示,留守兒童由於長期遠離父母,三成以上的孩子出現心理衛生問題。再加上教育缺位造成留守孩子行為缺乏有效約束,大部分留守孩子在家由祖輩看管,年邁的老人無論在精力還是能力上都無法適應管教孩子的要求,而學校對每個孩子的關注也十分有限,與家庭間也缺乏必要的溝通,從而形成管理上的真空。這對留守孩子正確價值觀的形成造成不利影響,相當一部分孩子缺乏是非、善惡觀念。在一些農村地區,留守孩子甚至已經成了“差生”、“問題孩子”、“不良青少年”的代名詞。據來自福建省一些地方派出所的數據,在因打架斗毆、小偷小摸等不軌行為被送到派出所的孩子中,有60%都是留守孩子。

另外,由於缺少監管,農村留守兒童最容易受到傷害。公安部門統計數據顯示,被拐賣兒童群體中,第一位是流動兒童,第二位是留守兒童。發生在留守兒童身上的各種悲劇事件不勝枚舉,如2008年7月湖南省漣源縣遭遇一場特大洪災,12名兒童死亡,其中11名是留守兒童﹔2009年11月,廣西賀州鞭炮黑作坊爆炸,11名被哄騙來的留守兒童受傷﹔扶風縣5名小學生相約自殺,其中4名是留守兒童,2012年宜春市一個偏僻的鄉村5名留守兒童溺亡,全村找不到一個年輕人施救。

“少年強則國強”,5800萬農村留守兒童,在缺失親情和教育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憑什麼強起來,又拿什麼贏得未來?這些本應成為未來農村乃至整個社會發展主力軍的一代,卻因從小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和良好的教育,漸漸偏離了正常的人生軌道,成為農村新隱患。不久的將來,他們中的一部分要留在農村以務農為生,這樣的素質是無法適應農業現代化的要求的﹔一部分要離開農村來到城市,繼續其父輩們的打工生涯,素質低下、紀律渙散、行為不良、自私冷漠、憂郁多疑、以自我為中心等“留守綜合症”會被一並帶到城市,進而成為城市新隱患。今天,農村留守孩子問題,已經從一個教育問題演變成了社會問題,還會繼續從農村問題演變成城市問題,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甚至影響國家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

在城裡打工無力養活子女,隻好把他們交給鄉下的爺爺奶奶帶。當農民工在城市連生產“小農民工”的能力都沒有時,“以人為本”精神在我們高速推進城市化進程中的稀缺,便突顯出來。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