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問題是,官員財產公開一定要以社會反響良好、公眾情緒穩定為前提嗎?任何一項改革都是對未知的一種探索,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某種不確定性。社會接受度當然是必須考慮的一個因素,但決定改革與否的唯一和決定性因素,從來都是改革本身的科學性和現實必要性。 |
近期,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傳達出的反腐決心與意志,正在引領新的一輪反腐浪潮。而“表哥”“房叔”“房姐”“房祖宗”的不斷出現,也在倒逼官員財產公開制度付諸實踐。但從現實來看,情況還不容樂觀。浙江慈溪市紀委常委楊智峰曾對媒體表示,推行官員財產的徹底公示,也要考慮社會接受度的問題,他承認目前收入差距較大,會顧慮官員財產網上徹底公示后,引起社會反彈,帶來不穩定。(1月28日《瀟湘晨報》)
“引起社會反彈,帶來不穩定”,這種說法很有代表性,幾乎可以適用於社會的任何一個領域。從具體語境看,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目前收入差距較大”只是一種很模糊的說法,至於究竟大到什麼程度,公眾隻能想象和揣測,而無法坐實。因此,官員財產公開還是不公開,公開得徹底還是不徹底,對公眾造成的心理沖擊肯定是不一樣的,而由此“引起社會反彈,帶來不穩定”,未嘗不是一種可能的結果。
問題是,官員財產公開一定要以社會反響良好、公眾情緒穩定為前提嗎?任何一項改革都是對未知的一種探索,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某種不確定性。社會接受度當然是必須考慮的一個因素,但決定改革與否的唯一和決定性因素,從來都是改革本身的科學性和現實必要性。從小崗村的“包產到戶”到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當年也不乏“帶來社會不穩”之類的擔心和非議,但事實雄辯地証明,正是這些大膽地突破和思想的開放,才有了今日中國社會的巨大進步。而就官員財產申報而言,無論是其他國家的實踐經驗,還是近些年來的網絡反腐,都足以表明推行官員財產申報制度的迫切性。如果凡事都以“引起社會反彈、帶來不穩定”這種假設性的前提作為借口,那麼最好什麼事都不用干,社會也無法進步。
必須厘清的是,官員財產公示與官員財產狀況,完全是兩回事。前者而言,除了官員群體,普通民眾舉雙手歡迎,而對於后者,無論公開與否,現實都已經擺在那裡,越是不公開,公眾就越會以最大的惡意來揣測,對社會穩定的傷害越大。客觀地說,公眾對官員財產信息不透明的擔憂,要遠大於官員財產與民眾“差距較大”這個事實,因此,公開是緩解民怨、進而促進社會穩定的唯一途徑。以“社會不穩定”為由拖延或者拒絕推行官員財產公示制度,實屬本末倒置。
事實上,“徹底公開或致社會不穩”是一個典型的偽命題。一方面,這有“代表”民眾說話的嫌疑。官員財產徹底公示有沒有可能導致社會不穩,隻能以事實為依據,民意最有發言權,而絕不是官方的主觀推測。其實經歷了這麼多的反腐事件,尤其是近期貪腐高官頻繁落馬以及“房姐”、“房叔”、“房祖宗”的出現,公眾對官員財產的接受程度恐怕已經遠超官方的想象。另一方面,所謂“社會不穩”也是一個需要重新定義的概念。鑒於現實,徹底公開官員財產,確有可能引起比較大的社會反響,但充其量隻涉及對官員階層的評價,而絕非社會動蕩,這其實是一種正能量,勇於直觀這種“社會不穩”,恰恰是政府展示自信的機會,也是社會發展的源動力。
杞人憂天的“徹底公開或致社會不穩”,暗含一種愚民思維,自以為是地認為眼不見心不煩,隻要把民眾蒙在鼓裡,什麼都不知道,這個社會就穩定了。在網絡時代,這不僅是對公眾智商的嚴重低估,也是對社會穩定的極大誤讀。任何一個社會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並不可怕,一個良性發展的社會需要的是一種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動態穩定,而非依靠屏蔽問題堵塞民意而人為制造的靜態穩定。不客氣地說,一些人所擔心的並非常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不穩”,而隻不過是自己的名譽的不穩、官位的不穩,乃至黑色收入的不穩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