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紙媒滾動
2013年07月30日07:38|來源:新民晚報|字號:
摘要:個別媒體一邊倒傾向引發社會警覺,尤其是媒體的渲染激化了部分社會矛盾時,媒體乃至時評人一並受到審視,批評要求媒體評論回歸客觀、公正、專業。 |
何小手
“人人都有麥克風”,這是描述自媒體景觀時常說到的一句話。論壇、微博、微信,隻要願意,每個人都可以就公共話題發言。這種景觀的表現之一就是輿論場的評論熱情。若干年前,各大傳統媒體開設評論版,曾被視為中國媒體轉型的一大標志,如今,網絡興起,話語權整體下移,社會精英角色的影響力有所下降,甚至,有時他們的理性與自負,使得他們的偏見乃至謬論層出不窮。一些傳統媒體的處境也頗為尷尬,它們的時事評論經常遭遇網絡口水,從觀點到邏輯,從視野到專業知識,在眾聲喧嘩的今天,時常受到質疑。
都市報力推的民本視角的評論姿態,曾經頗受歡迎。以民為本,為民代言,這是媒體主動的擔當,然而,近來諸多個案也表明,有一部分看似充滿正義感和理想主義情懷的定位,一旦失去了專業精神,也容易走向極端。
這在反腐、城管、醫患關系等領域表現得尤其明顯,部分民眾的被壓榨感,社會的不公正感,引發民眾對部分群體的義憤,仇富仇官現象日趨普遍,媒體評論呼應民眾的訴求,跟進批評。但久而久之,個別媒體一邊倒傾向引發社會警覺,尤其是媒體的渲染激化了部分社會矛盾時,媒體乃至時評人一並受到審視,批評要求媒體評論回歸客觀、公正、專業。
近日,就女童練攤其父被打事件,某媒體發表一篇題為《偌大城市應當容得下小學生“練攤”》的評論,另外一個備受爭議的媒體在微博做出類似的表態,稱“善待學生的練攤,保護孩子的社會實踐願望和熱情,這是檢驗一個城市管理水平的試金石”。以往在涉及城管的話題中,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來自民眾自發的評論,城管經常作為批評對象,然而,此次事件中,被冠以“社會實踐”的“練攤”,盡管其主體是學生,但媒體這種草率的站隊,卻受到了很多民眾的批評。
在很多讀者看來,這種評論表現出對特殊群體的關愛,卻缺乏對城市秩序乃至對法律的敬畏。若執法合規,顯然不能因為對方的學生身份而網開一面,這在一個法治社會無疑是常識。質疑須基於執法是否合規,而不能出於執法對象的特殊身份。媒體評論縱容“特權”的傾向,是專業缺乏的表現。
前幾天,一名同行身為評論人卻感嘆從不看都市報時評,他在微博上表示,“媒體評論是專業知識與大眾感興趣的新聞之間的一座橋梁”。“時評速朽”的感慨已持續多年,如今有些時評不僅速朽,其品質也難得保証,客觀、冷靜、專業地思考,或應成為業界努力的方向。
(原標題:有良心的媒體該如何做評論)
(責編:牛寧)
媒體,良心,社會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