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滾動 紙媒
2013年12月11日06:57|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近日,筆者參加完中美青年學者對話會,在赴華盛頓裡根機場路上,出租車司機與我聊了起來。他先把我當作日本人,后來知道我是中國人,便問:中國為何最近設“禁飛區”,搞得東亞局勢緊張兮兮?我說:那是航空識別區,不是禁飛區,你們早劃過,不必大驚小怪。
近期圍繞東海防空識別區問題,中日韓美間進行了觀念與意志的較量,折射出三方面的沖突與較量。
其一是安全觀念沖突。
東亞地區存在三大安全觀念:中國倡導的包容性安全觀、美國主導的排他性安全觀、日本推崇的右翼安全觀。中國一直推行防御性國防政策,在東海設立防空識別區,既是強化釣魚島及其上空主權的有效管理,也是針對別國空中偵察、情報收集等進行有效反制的合理舉措。美國主導的以雙邊聯盟體系為基礎的安全架構,奉行排他性安全觀念,長期以來是以犧牲中國等國的安全為代價的,也為日本右翼勢力所利用。
其二是主權以及主權能力的較量。
主權歸屬與維護主權的能力並不重疊,而是在歷史、現實、未來三維度上具有不同情形。首先是歷史合理性。從歷史上看,日本是借甲午戰爭將中國的釣魚島攫為己有,《開羅宣言》明確要求日本歸還,后來美國與日本片面簽訂《舊金山和約》,將釣魚島管理權移交日本,留下后遺症。哪種歷史觀更合理,其答案決定了中日美在釣魚島問題上的態度。其次是現實合法性。設立防空識別區是一國維護自身防空安全的較通行做法,如果防空識別區內沒有自己的領土,防空識別區便無法可依。中日圍繞防空識別區的較量其實是釣魚島主權爭端的繼續。
其三是公域與私域的較量。
自古以來,國際糾紛常常圍繞“公”與“私”而展開。國際社會尚未聽說有真正的大公無私行為。因此,在公與私的問題上,有三種典型行為:
——假公濟私的帝國行為:如打著“全球公域”旗號,或直接控制,或通過軍事聯盟體系提供保護,或威懾進行控制,以此維護國際空域、海域安全。
——以公謀私的霸權行為:為了從公海等全球公域不斷“揩油”,強調“公”的一面,隱蔽其“私”的訴求。表面上保衛全球公域,實際上服務於特定國家的私利。
——寓私於公的領導行為:明明是自己的國家利益,卻總是包裝成人類公意,顯示為“領導行為”,然而常常遭遇國家主權的挑戰。化解國家主權羈絆的有效渠道,便是打著各種名目繁多的旗號——人道主義干預、保護的責任、全球公域……
在防空識別區問題上,美國再次抬出國際空域的飛行自由,目的仍然是為了維護其在東亞的雙邊聯盟體系與霸權體系。美國不轉變安全觀念,老是指望再平衡解決亞太安全沖突與挑戰,是沒有出路的。
美國出台“全球公域”戰略,遠比“公共產品”更具有迷惑性,因為這能使以美國為首的霸權國家通過自身的實力優勢,以“公域”之名行“私利”之實,既要達到讓新興國家分擔國際責任的目的,又不容許其分享全球領導權,在削減費用的同時又能維護好美國的核心利益和領導地位,實現“巧霸權”。
如何應對美國巧霸權,打造中國的全球公域觀,追求人類真正的公意與公道?這考驗著中國,也考驗著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為此,籌建中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可積極建構大安全觀,贏得安全觀念的話語權,積極打造中國的安全大戰略。
(作者為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獨家解讀】:
(責編:張婷)
中國,外交,公域 防空識別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