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滾動 紙媒

海外網海外網>>評論>>原創評論>> 正文

王大可:限制訪港人數,不如提升接待能力

2014年02月21日09:39|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處理香港和內地理念的差異,本來就是一國兩制的彈性所在,需要注意的是防止有人借題發揮。而香港與其在征稅、限額上增加雙方不必要的心結,不如在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務創新上下功夫。

香港和內地民眾的交往歷史,某種程度上是一部稱謂變化史。從“阿燦”、“表叔”到“蝗虫”,不斷與時俱進。“阿燦”是香港早期電視劇中的角色,也是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對內地移民帶有歧視意味的俗稱。隨著到訪的內地人越來越多,不少港人當著面兒笑容燦爛,“同記同記(同志)”地喊,背過臉去就改口稱“表叔”,譏誚之意非個中人不能體會。從2012年開始,“蝗虫”成為部分香港人對同胞的新貶稱,他們最初是刊登廣告發泄不滿,后來發展到上街直嗆內地客。

有香港人大代表最近表示,應設定內地自由行旅客人數上限,他將於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提出議案。這種表態,在內地獲得的理解和贊同聲音非常有限。如同之前有人提議征收入境稅一樣,這讓內地游客明顯感到是沖著自己來的。眾聲喧嘩之際,不少觀察者憂心忡忡地認為,港人同內地人之間的矛盾可能將進一步激化。在筆者看來,限額、抽稅動議,姑且不論可行性,都是揚湯止沸之舉,若論釜底抽薪之計,還是治心。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內地游客“躺槍”之余,也感到很委屈,甚至細思恐極。當初嫌我們是窮親戚,瞧不上,我們認了。后來內地日漸有錢了,“東方之珠”回歸了。“非典”時香港百業蕭條,中央力撐自由行,給香江對岸帶來了人潮和錢潮。如今非但不感激,反而嫌人多了,礙事了。你們香港不是最看不慣那些“食碗面反碗底”的行為麼?

部分香港民眾缺乏包容心,將內地孕婦暗喻為“蝗虫”,並將內地游客在港購物、搭乘地鐵時的一些不文明行為“全盤否定”,一方面是緣於實實在在的利益沖突,認為內地人動了本屬於港人的奶酪,妨礙甚至侵奪了他們的飯碗、醫療福利和生活質量。另一方面是思想觀念的差異。尤其是年輕世代,對於所謂民主、自由、環保等主題,都有更深的認同感。而一些政治力量借機炒作此類話題,鼓動港人與內地的對立情緒。

如果把“蝗虫論”作為一個兩地摩擦的解剖樣本,我們可以從中挑出地域歧視的文化遺毒,挑出謾罵和情緒化等非理性的語言表達,甚至有民粹的成分在裡面。這些傲慢與偏見,除了意氣用事、火上澆油,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內地和香港都應該反思。

從“雙非”零配額到限購奶粉,兩地利益沖突的防火牆早已開始構建。處理香港和內地理念的差異,本來就是一國兩制的彈性所在,需要注意的是防止有人借題發揮。當你用手指著對方罵人的時候,別忘了彎曲的4個手指是回指向自己的。當然,內地游客也要正視自己存在的問題,比如大聲喧嘩、隨地吐痰、插隊、在賓館地毯上亂扔煙頭等,提升個人素質才是王道,否則隻會讓人家瞧不起。而香港與其在征稅、限額上增加雙方不必要的心結,不如在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務創新上下功夫。

扮演“阿燦”的香港演員廖偉雄息影后,一度沉寂,后來在廣東種植有機大米“阿燦米”,他和“阿燦”的名號重新進入世人視野。“表叔”之稱早已經銷聲匿跡。“蝗虫”這種惡稱,又能持續多久呢?其實傲慢與偏見才是真正的“蝗虫”,吞噬我們的理性和心智,嚙碎兩地的信任和友善。若要開展“驅蝗運動”,不妨先從反思自身開始吧。

(王大可,海外網專欄作者)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推薦閱讀

    陳曉星:侮辱內地游客砸了香港的文明招牌

陳曉星:誰在炮制“中港罵戰”?

高望:香港的“排異反應”並非可怕的事

王大可:港人“疑捐”,應多點建設性思維

(責編:鄒雅婷、宋勝男)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香港,人大代表,蝗虫,自由行

評論時政國際娛樂文史地方華商

熱圖>

最新熱點>

盤點世界各國文藝兵和勞軍拉拉隊(組圖)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精選圖片>

視頻>

論壇熱帖>

猜你喜歡>

北影學霸校花爆紅 中國各校校花美貌大PK

盤點香港10大豪門媳婦(組圖)

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