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新加坡雲南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紙媒滾動
2014-05-21 06:48:00|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影片也就此落腳在了愛情上,批判的力度、人性的深度全然不見,隻有愛情在暖暖地保留著一生的溫度。《歸來》也不可避免地成為了一部愛情文藝片。 |
文藝大片《歸來》上映至今,票房成績不錯,創同類電影票房的新高,而且感動了很多觀眾。這說明片子是立得住的,也表明張藝謀的“轉型”至少不是失敗的。
當然,電影《歸來》與《活著》、《霸王別姬》等經典文藝大片相比,已經完全不同了,后者給人的感覺是個人的遭遇是社會和時代的注腳,而《歸來》給人印象最深的則是愛情。
有什麼樣的初衷,未必能有什麼樣的結果,《歸來》就是如此。張藝謀的初衷,顯然不是要打造一部愛情文藝片,成為《我的父親母親》的升級版,或者《山楂樹之戀》的老年版。他還是希望延續自己90年代作品中、也是文藝片中慣有的那種對社會和人性的批判反思,但無法做到像《活著》那樣直白,於是便將初衷“留白”在了愛情上。
所以,影片開場對帶有批判色彩的社會化敘事“點到為止”后,便迅速轉入了愛情。從陸焉識歸來開始,講述了一個“喚醒愛情”故事,試圖用“批判——愛情——反思”模式,進行螺旋式的回環和升華,通過愛情帶來的感動和唏噓,引導觀眾自覺地對那個年代進行反思。
影片將觀眾從批判引向愛情,成功了﹔但從愛情引向反思,卻止步了。
對於片中長達七十多分鐘的“喚醒愛情”,觀眾有著不同的反映:一些看著大片生離死別、激情澎湃的愛情故事成長起來的觀眾,有的難以接受這種幾乎沒有矛盾沖突、溫吞水式的黃昏戀,昏昏欲睡﹔有的則對家信傳情等細節覺得新鮮,所以對影片的愛情敘事無論是拒絕還是好奇,都“心無旁騖”,不會再去反思了。
而那些飽經風霜的觀眾,雖會為瑣碎表象下極簡的愛情所感動,但似乎也僅止於此。因為他們看到的陸焉識,是一個能夠健康回家,有組織的關懷、有女兒的相認、有鄰裡的幫助,感受著妻子的摯愛,在溫暖中走進晚年的“幸運”的知識分子﹔而馮婉瑜,失憶雖然不幸,但能在丈夫的精心呵護下,在一種愛人歸來的期待中走向生命的終點,沒有家破人亡的痛,也沒有“再也不相信愛情了”,又何嘗不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所以,影片原本的犀利之處——“歸來為何不相識”就這樣被“焉識”(怎樣才能相識、如何喚醒愛情)自我消解掉了,沒有了張藝謀所謂的“一切盡在不言中”,也不必再去探求“冰山一角”之下的全部,隻剩下了心如止水的無言。影片也就此落腳在了愛情上,批判的力度、人性的深度全然不見,隻有愛情在暖暖地保留著一生的溫度。《歸來》也不可避免地成為了一部愛情文藝片。
不過,《歸來》對國產電影的意義,已不在於影片本身藝術性的高下,而在於其指向性、引導性。
《歸來》的票房成績告訴我們,文藝片走向繁榮需要重視營銷。過去,我們的文藝片,尤其是第六代導演的很多創作,基本上摒棄了大眾化營銷,有些片子是在國外獲獎后,國內觀眾才知道。這種狀況其實到現在也沒有根本變化。而《歸來》則完全不同,張藝謀回歸文藝片,本身就是個重磅的看點﹔而出品方和制片方並不滿足於此,不斷地搞一些活動進行推介,尤其是舉辦了三場“大師對話”:張藝謀與李安、與斯皮爾伯格、與莫言,目的直指《歸來》。好東西也要有好的吆喝,文藝片要想重現輝煌,營銷手段可以有,也必須有。
另外,第五代導演作為國產電影的領軍者,目前正集體性地從商業大片回歸文藝片,試圖梅開二度,再攀高峰,實現電影票房和口碑的雙贏,並將文藝片從放逐和自我放逐的個人化狀態中拉回來,讓更多的人接受。而《歸來》是他們轉型的第一部作品,像一個路標指引著國產電影列車從此駛入新的軌道。
對於張藝謀和文藝大片而言,失去的無法都找回來﹔但隻要還有愛情和對未來的期待,也許“歸來”了就好。
(史興慶,電影學博士,海外網專欄作者)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