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記憶南粵魯東商城中原創投成渝書畫贛鄱IP電視華商紙媒滾動
2014-06-30 08:48:00|來源:海外網|字號:
6月28日,張志軍結束了台灣之行。作為首位訪台的國台辦主任,張志軍的親民作風加上鐵人般的戰斗力,給島內民眾留下了不一樣的認知。但是,歡迎和贊賞聲中也有雜音。張志軍訪台期間,一些“獨派”團體、政客一路鼓噪騷擾,手段拙劣,讓人啼笑皆非。
機場現場有穿著“釋放阿扁”、“建立台灣國”T恤的零星人士出現﹔“獨派”還動員了十來人,在張志軍下榻飯店旁敲鑼打鼓,“讓他睡不好覺”﹔更離譜的是,27日晚,按兩岸敲定的行程,張志軍要與王郁琦在高雄西子灣沙灘會館再度會面,而當張志軍座車抵達會場時,“獨派”民眾動用暴力潑白漆,且爆粗口——“滾回大陸去”。
參與騷擾的“獨派”民眾為此沾沾自喜,自詡有成果,讓張志軍感受到了所謂“民主的震撼”,可這“震撼”怎麼看怎麼都像是過家家、端不上台面。相較“獨派”的鬧場,張志軍的表現和反應反而成了亮點。潑漆事件后,張志軍28日一早表示:“我昨晚睡得非常沉,非常舒服!”情緒沒有受到絲毫影響。更為關鍵的是,在“獨派”潑漆前,張志軍剛在高雄會見了民進黨大佬、現任高雄市長陳菊。張志軍在與陳菊的會談中表示,在兩岸關系發展進程中,怎麼樣讓更多民眾分享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紅利,是需要大陸進一步去了解、去聽取方方面面的意見,包括台灣南部廣大基層民眾的意見。對於真心來聽取意見的人,什麼都不說,先動粗,島內民眾自然看不下去,一片斥責之聲。
看不下去的似乎還有民進黨。陳菊隨即發表聲明稱:以非和平方式表達不同意見,實在不是台灣人的待客之道。在張志軍訪台的問題上,表面上看起來,藍綠態度似乎是少見的趨同。決定訪台之初,藍綠都表達了歡迎之意。民進黨及蔡英文迅速遞出橄欖枝,民進黨發言人指出,張志軍來訪“我們樂觀其成,民進黨會以‘來者是客’態度,友善互動交流”。蔡英文甚至說“我可以和張志軍見面”,但要在“不設前提”的條件下,又強調“在民進黨中央會面”。
民進黨之前對於兩岸的交流活動,比較熱衷的是強烈對抗,甚至不惜展現暴力的一面,包括黨籍議員率眾將大陸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推倒在地﹔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訪台期間,發起“圍城行動”並與警方發生流血沖突,令陳雲林及眾陪賓們受困酒店,時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因此有了“暴力小英”稱號。而這一次,民進黨的表態變了。
張志軍訪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像是一面放大鏡,提供了另一個視角看兩岸。張志軍訪台再次展示了大陸在推動兩岸關系上一貫的誠意,把島內民意的期盼顯露無疑,也讓民眾看到兩岸未來破解“深水區”難題的智慧和信心。當然,也提供給了一個視角看民進黨的矛盾、盤算和危機。
從“獨派”能動員起來的人數,不難看出,如今對兩岸關系的認知和判斷,早已經不是一個地下電台就能蒙蔽和灌輸的了,包括南部民眾在內的台灣同胞對大陸都有了具象的了解,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惠及升斗小民的觀念深入人心。早期“木馬屠城”的謊言沒有了號召力,“逢中必反”也慢慢不可能成為民進黨煽動對立、撕裂族群的“神主牌”。民進黨的態度轉變,其實是對民意不得已而為之的順從。
可是,這樣一來,又有問題了。在台灣這樣一個唯選舉是從的社會,民進黨最擅長的是通過制造議題來打選戰,絕大多數議題的核心價值都是“逢中必反”,與藍營對決攻擊他們最常用的武器是“賣台”。現在呢,由於兩岸關系發展帶來的主流民意變化,“逢中必反”、“賣台”這樣的議題可以操作的空間越來越小,因為回聲越來越小。一時間,民進黨就陷入了難解的矛盾境地。如果在類似張志軍訪台這樣的兩岸議題上,繼續反,繼續走上街頭,就會繼續失民意﹔不再反,不再激進了,那麼似乎就會與藍營在表面上沒有區隔。更為重要的是,可能遭深綠、鐵杆“台獨”遺棄。
如此,也就不難解釋民進黨在張志軍訪台問題上的含糊和“自求無解”了。蔡英文一定心知肚明,“不設前提”就是最大的前提,在“民進黨中央”的會面也是目前不可能實現的會面。自欺欺人的表態就是純擺姿態而已。
張志軍訪台,兩岸關系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也有不少島內學者就未來民共交流的可能性展開了想象。實際上,大陸多次重申對民進黨的政策和立場從未改變。民共交流能否開啟新的空間?還是要看民進黨如何走出兩岸政策的困境、從擺姿態到真正邁開步子。(文/細雨烹茶)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贛鄱|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