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19 08:27:22|來源:參考消息網|字號:
2014年3月2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海牙會見美國總統奧巴馬。(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緊張現況非史上最糟
在評估中美關系現狀時,孫哲指出,兩國關系無疑墜入了近年的低點,但現在情況並不比1999年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或2001年中美在南中國海撞機等事件發生后來得更糟。
孫哲分析說,即便危機不斷,中美雙邊關系自1979年建交以來,基本上能夠保持平穩的發展。
“你看,炸完以后,很快就是中國入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在撞機事件以后,中國和美國的關系也不錯﹔每次危機過后,大家都很擔心,但實際上,中美關系總體上還是趨於穩定。”
在孫哲看來,這是因為中美兩國存有基本的互信,雙方深知不能把關系搞壞,並且應該跟對方合作、避免危機,才符合本國最大的利益。他認為,中美關系中更大的挑戰,是雙方對彼此的認知存在偏差,而兩國關系今后是改善還是惡化,關鍵可能出在第三方的具體問題上。
時殷弘:台海形勢已發生微妙變化
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時殷弘教授則提醒,中國周邊出現緊張,中美出現戰略對抗,導致台灣對美國的戰略價值水漲船高。當前台海形勢已發生微妙變化。
他回顧說,台灣領導人馬英九核心幕僚、原駐美代表金溥聰自今年3月返台接任國安會秘書長以來,台灣在東海和南中國海問題上就沒做出同中國大陸平行的表態,甚至計劃與菲律賓簽署漁業協定,大陸處理台灣問題的困難增加。
他分析說,倘若中國大陸持續發展,兩岸交流增加,西太平洋基本和平,台灣的戰略作用就會淡化,對兩岸統一問題,美國就沒必要、也沒力量干預。假如西太平洋局勢陷入緊張,台灣距離沖繩那麼近,戰略作用立即凸顯。
也因此,中國大陸應該繼續多年來將台灣問題擺在首位,兩岸至少完成法理上的統一,大陸完成一大任務,再來解決日本與南中國海問題。“假如沒有東海問題,沒有南(中國)海問題,台灣的回歸、台海的統一,快了。現在有了這兩個問題,而且處於嚴重對抗,那就變了。”
中美實力將定義未來關系
中美矛盾與摩擦不斷,同時讓外界質疑中國倡議的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到底會怎樣發展下去。
針對習近平提出的以“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為核心的雙邊關系概念,奧巴馬最初並未立即響應,雖然后來基本上接納了中國的這個說法,但明顯回避了“大國”二字。與此同時,中國近來倡導亞洲新安全觀、強調亞洲事務應由亞洲國家主導解決、推進“一路一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經濟帶)等外交動作,則顯示它正在推進“脫美化”的工作。
早前接受本報訪問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王湘穗教授認為,中國業已調整與美國的新型大國關系發展模式,拋掉了兩國通過承認彼此核心利益來避免對抗的原先構想,改以低烈度的廣泛對抗和可控斗爭來尋求合作的可能。
專家:美國從未認為中國是“戰略世界”的大國強國
時殷弘則分析說,現實表明中國實力不斷增強,與美國的差距在縮小,但美國從未將中國當做“戰略世界”的大國強國對待,也不願給中國應有的戰略空間,華盛頓至今沒承認北京去年底設立的東海防空識別區便是力証之一。
他比喻說,村前有1000畝土地,美國和中國就像村裡的大地主和小地主,分別擁有800畝與100畝土地,其余100畝土地則屬村裡其他人。最近20年,小地主暴富了,於是對大地主說,“多麼寬廣的土地,容得下我們兩個”。大地主馬上的反應就是,那你是不是還要我自動把200畝送給你啊?某天,小地主突然樹立了一個識別區,大地主就和他攤牌了。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教授黎安友則認為,中美兩國擁有真正的共同利益,但也存在實質的利益沖突,並且嚴重缺乏戰略互信,這樣的局面並不會因為雙方的巧言巧語或外交辭令而改變,最終,中美關系的內涵將由它們的實際實力所定義。
他研判,如果中國繼續享有政治穩定和經濟增長,同時有技巧性地處理其外交關系,那麼它的實力將會持續增加。而如果美國維持經濟復蘇的步伐,取得一定程度的政治共識,同時處理好它的對外關系,那麼它也能夠維持其實力水平。
黎安友說:“兩個大國屆時將面臨各種實力的較量,關鍵在於如何確保雙方的博弈不會失控。”
(遠達)
遏制中國,對華戰略,美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