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10 10:14:00|來源:海外網|字號:
現在就說《爸爸去哪兒》(第三季),那麼首先,必須承認第二季的三點情況:
一、即使沒有逃脫“現象級節目第二季定律”的宿命,但毫無疑問是肯定成功的﹔
二、也很精彩,值得所有人看,且看了絕不后悔,況且我每集都有看,更有收獲﹔
三、做電視節目真的是“靠天吃飯”的節奏,誰也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說一定行。
《爸爸2》是成功的,但這種成功無法遮蓋其存在的某些問題。
雖然《爸爸2》的收視率已屬不錯,但從本“磚家”的邏輯來看,《爸爸2》城市網收視率遲遲不破4,而且破4的機會越發渺茫,這是一個失敗。因為你明明可以做的更好,但“更好”的那個結果不出來,那就是一種失敗。而也有一種擔憂,可能最后四期也將越看越不得勁,大有不再追捧的架勢。看起來,盡管有很多客觀原因,可以理解。不過很遺憾,《爸爸2》已經失去了被追捧的那種魅力。收視率被很多人視為洪水猛獸、邪惡之徒,乃至被“主旋律”和“主流價值觀”所詬病,但收視率真的是#檢驗電視節目好壞的唯一標准#。哪個電視人要是規避這一點,他就不是電視人,只是一個宣傳工作者。
從《爸爸2》第一集開始,節目就有了很強烈的“設計感”。當時以為設計了一些有趣的東西或者橋段,可以平衡一下第二季可能存在的“不新鮮感”。但在這種設計上,后面的節目越來越勉為其難。也就是說這些設計感東西,在刻意表達一些,忘記了“爸爸與孩子”之間的邏輯關系,結果爸爸的是爸爸的,孩子的是孩子的。而這檔節目的核心是“爸爸與親孩子”之間的那種親密的、親情的邏輯關系,結果變成了割裂,成了節目硬傷。
再就是表達不給力、不到位。感覺后期的剪輯,很多鏡頭輕描淡寫,跳躍太大,或者根本就是一種剪輯不下去的感覺,導致劇情莫名其妙,也就不知所雲,更不知結果之妙了。追求過程,忽略細節,導致剪輯效果太凌亂,甚至就是表達這些“父親”和這些“孩紙”已經到此一游,留下了一個痕跡。聊且當做完成了節目設計的任務、完成了廣告主的任務、也完成了旅行地贊助者的任務……
《爸爸2》的6個孩子,個個都是有其特色的,但在整體上,則沒那麼突出,因為現在的“爸爸系”觀眾,有了第一季的5個孩子作為參考,如此一來,第二季的孩子就整體很平庸,看完這一集對下一集幾乎沒有期待感。因為一兩集看下來,感覺到這季的孩子們沒有什麼進步和發展,基於第一季給他們打了預防針,純屬到此一游。用一位資深級電視觀眾的話就是說:看《爸爸2》,腦海裡想的都是《爸爸1》的孩子。這令人情何以堪?
這可以用一個批評意見作為解釋:《爸爸2》的導演們在設計上發力發反了。這個節目本應該更多地體現孩子們的思維方式,爸爸應該只是配角,盡管形勢上爸爸是主角,但第二季體現爸爸的東西太多了,孩子們不但形式上是配角,而且在設計上還是配角。爸爸和孩子的交流太少,並且一起做事情的機會也太少,加上旅行地的選擇並不是最佳地點,這就造成了爸爸和孩子之間有一種乖乖的感覺。
這些都是觀感,也純屬個人觀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那麼面對可能存在的《爸爸3》,又該如何呢?
其實一言以蔽之,《爸爸2》存在的問題,是因為這一季的頂層設計有欠缺。
所以有了《爸爸1》的輝煌成功和《爸爸2》的黯淡成功,《爸爸3》有了正反、兩面啟發,所以《爸爸3》的頂層設計,已經是“天空飄來五個字”的節奏。
其實頂層設計沒那麼神乎其神,簡單得很。就是要將所有可能的問題想到,並作出相應的預案,一旦出現問題,就能在第一時間執行這些預案。“頂層設計”是針對問題而設計的,可以是戰略,也可以是戰術,也可以是戰略的戰術問題解決之道,或者是戰術的戰略問題破解之道。換言之,爸爸3的頂層設計,就是下面三個領域的梳理和捋順。
頂層設計 爸爸2 孩子